陳道明又發飆了。
9月11日央視網報道,陳道明在一次文藝座談會上痛批流量明星:
「我從來不認為這些演員是我們隊伍中的人,他們不是文藝界的,他們是流量界的,他們是被包裝炒作出來的『塑料演員』。」
他直言,現在演藝圈這麼亂七八糟,少不了這些人的「功勞」。
「當然從形態上(看)他們好像是在我們這一行里活動,但是我覺得他們確實對我們摧毀不小,影響了我們很多優秀的創作者的名譽、聲譽。」
言論一出,網友直呼:「實在大快人心。」
君不見,現在的演藝圈都成什麼樣子了?
一個接一個的劣跡藝人,將我們的銀幕弄得烏煙瘴氣。
即便拋開這些劣跡藝人不說,藝人們的職業水準,也實在一言難盡。
他們拿着天價片酬,卻經常不到片場拍戲,以至於要靠摳圖才能把他們和別的演員拼在一起;
他們不好好背台詞,拍戲全是念1234567;
他們拍戲帶着七八個人前呼後擁,稍微累點兒就大呼受不了;
他們演技拙劣,演哭戲靠催淚棒;
他們這還不知足,高呼演員是高危職業……
確實,成為一個合格的演員不容易。
你要熟讀劇本揣摩角色,要不顧寒暑地連夜工作,要吊威亞、拍打戲、在泥濘中打滾……
但是,這些不是應該的嗎?
這些,不都是作為一名演員的本分嗎?
早在2017年,陳道明就在央視節目《兩會面對面》中批評流量明星:
「問題不出在他們年輕上,也不出在貌美上,是他們沒有一個正確的職業觀。現在動不動什麼手破了,哪兒摔傷了、冬天在水裡頭、夏天穿着大皮襖變成了一個演員的功勞。」
「你就是干這個的,你拿的就是這份錢。因為長得帥被追捧沒問題,但自己因此忘記了本職就錯了。」
王勁松也在一個論壇上,分享了自己的一次見聞。
當他與年輕演員搭戲時,往往首先會詢問對方是否熟讀劇本。
聽了這些話,到了第二天,年輕演員就特別自豪地逢人便說:「我台詞背得特別好,我全背了,一句都沒有忘。」
他在演講中痛心疾首地說:
「真的很遺憾,什麼時候我們這個職業,成了背台詞都要被表揚的職業了?背台詞是什麼?背台詞是你上戰場的那支槍。你能告訴我你到了戰壕沒拿槍嗎?」
老戲骨李雪健老師更是直言:
「自己不來,派那麼多替身;不記台詞,一二三四五六七。」
「可恥。」
演員是一份職業啊。你不僅要有擲地有聲的作品、對演技有提升精進的精神,更重要的是要有一份敬業的態度,這樣你才配得起這個稱謂,不是嗎?
流量明星何以淪落至此?
我認為究其本質,還是因為錢來得太容易,而行業對他們的要求又太低。
以至於,他們失去了對這份職業,甚至是為人處世最基本的操守:
敬畏心。
在綜藝《演員的誕生》中,面對年輕演員不堪入目的演技,導師劉燁拉不下臉,只能違心地誇讚着。
同為導師的章子怡忍不住了,怒罵道:「你在誇什麼?他們在台上,一點信念感都沒有。」
章子怡口中的信念感,其實就是敬畏心。
南宋大學者朱熹在《中庸注》中說:「君子之心,常存敬畏。」
所謂敬畏心,就是對自己在做的事情、所處的環境發自內心地尊重,時時刻刻地自省。
敬畏自己的職業,敬畏自己的專業,敬畏自己的行業。
南懷瑾說:「只有兩種人可以無畏,一種是第一等智慧的人,一種是最笨的人,可以不要畏。」
只有最蠢的人才無所畏懼,因為他們總是有了小小本事,便以為天下無敵。
但這樣沒有敬畏心的人,註定是要失敗的。
看過一個故事,印象深刻。
一家麵館開在競爭激烈的街頭,因為味道好、服務周到,整整開了八年。
最近,他們卻傳出要轉讓的消息。
有的街坊說,是因為換了煮麵的師傅;有的說,是因為鋪租漲價了。
其實都不是。最重要的原因是這家店的老闆,有些膨脹了。他不再像以前那樣,本本分分、踏踏實實、勤勤懇懇地做生意。他試圖買便宜的壞牛肉以次充好,每碗面里不是少了一小撮面,就是多擱了一勺鹽,甚至當顧客催單時,他立馬發起脾氣來。
一開始大家沒有太計較,可時間一長,口碑就壞了,直到無人光顧。
做任何事,人一開始浮躁,失去對專業的敬畏,就是走下坡路的開始。
職場上也如此。剛畢業時遇到這樣一位同事,大家都叫他「老油條」,常常磨洋工,對工作毫不上心。
表面上看,他的日子確實過得挺「舒坦」。別人都在拚命埋頭幹活時,他卻能優哉游哉地端着保溫杯喝茶。
但後來才發現,公司里只有他工作三年以上還沒升職加薪。他自己經常抱怨公司薄待他,但最終不得不選擇離職。
一旦你不能對自己在做的事情保持信念感,缺乏必要的敬畏之心,你就會失去上進的熱情和拼勁。
最後得過且過,溫水煮青蛙,必然不能取得很好的成績。
有人說,什麼都不怕,才是最可怕的。
「凡善怕者,心身有所正,言有所規,糾有所止,偶有逾矩,安不出大格。」
人一旦失去敬畏之心,往往會變得肆無忌憚、無法無天,甚至於喪失底線,最終吞下自釀的苦果。
且看在前段時間娛樂圈的整頓中,那些被「連根拔起」的藝人們,他們有的拿着天價片酬卻偷稅漏稅,有的坐擁千萬流量,卻行違法犯罪之事。
最終,都落得個身敗名裂、一無所有的下場。
所以說,「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世界太過遼闊,只有懷揣一顆敬畏之心,才能在自己生命的天空飛得更高,翱翔得更久。
普通人與優秀的人的區別,不止於能力,還在於態度。
其中最關鍵的是,是否常懷敬畏之心。
優秀的人無論身處哪一行、哪個時代,都能認真對待自己的工作,尊重自己的職業。
這一點,老一輩的藝人做到了。
87版《紅樓夢》劇中的演員們便是典範。
為了這部劇,他們在開拍前閉門鑽研4個月,之後邊訓練邊拍攝,歷時整整3年。
他們深讀原著,聽課學習,工工整整地寫滿了厚厚的筆記本。
他們學習琴棋書畫,鍛鍊形體,只為契合角色。
飾演王熙鳳的鄧婕,在零下30℃大雪紛飛的戶外拍攝,為了演出效果,甘願穿着少量衣物裹在席子里,被人在雪地里拖行。拍完,她已在席子里凍暈了過去。
敬業,可不只是把台詞背好、不遲到、劃傷手指跌破膝蓋那麼簡單。
真正的敬業,是發自內心的對職業的敬畏。
老戲骨陳道明亦如是。
出演《末代皇帝》,他用了4年的時間鑽研劇本,對着鏡子揣摩角色的心理;
出演《圍城》中的方鴻漸,身為天津人的他苦練「上海普通話」,兩個月減重25斤,只為更加貼近知識青年的形象;
參演《建國大業》,他的角色僅有一分鐘的鏡頭,他卻把人物的一生研究了個透。
這樣兢兢業業的好演員,還有好多好多。
吳孟達,在開拍之前不僅熟背自己的台詞,連對手的台詞都能脫口而出;
張震,為了拍《一代宗師》苦練3年,把自己練成了八極拳冠軍;
彭于晏,每演一部戲就學一項技能,把自己活成了十項全能……
常懷敬畏之心的人,總能做好事、做對事。
這也是為什麼,他們的作品有口皆碑,成為別人學習敬仰的對象。
在這裡也要奉勸大家:「無論你從事的是哪行哪業,都應該存有一顆敬畏之心。」
敬是精誠,是一種態度;畏不是恐懼,而是自律和規範,它要求人有一定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能夠堅守住最起碼的底線。
敬畏心,是為人處事的行為準則,用來約束自我。
敬畏心,是知道自己的渺小,有持續的進步空間。
敬畏心,是對人對事發自內心的尊重,是把事情做好的鑽研精神。
《圍爐夜話》言:「立身之道何窮,只得一敬字,便事事皆整。」
為人處世,只要處處存有敬意,便能事事順遂,走得長遠。
存敬畏之心,方能行有所止,獲惜福之道。
願你做一個敬天地、敬眾生、敬自己的人。
來源: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
作者:梧桐
【聲明:本號為「全民閱讀推廣」官方公益賬號,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繫我們。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