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玩遊戲的思考

朋友好晚上,這是我第 2 年的第 61 次和你聊天。


這幾天空閑的時候,我在干一件事情——玩一個叫《光與夜之戀》的遊戲。


事情的起因是,上周末在北京學習時,先生講到一個案例,即一番賞要與光與夜之戀合作還是啥來着,總之就是要推出裏面人物的手辦。


我在台下聽得一頭霧水的,我發現我們周圍的小夥伴都對這個東西都一臉懵逼。


本來我就對動漫、手辦東西這些內容不感興趣,當聽說這是一個類似於在手機里與各種紙片人戀愛的遊戲時,我更無語了。


但是抱着一種要了解這個時代正在發生什麼的態度,我在那天晚上就下載了這個遊戲。


這個遊戲真的是超級無極大,一個晚上都沒下好,搞得我差點放棄。


第二天,我握着這個手機,開始一個章節一個章節地去探索。


最開始的時候,我就一一邊抬着手機,一邊覺得莫名其妙。遊戲的設定大概是我是女主角,角色是一個設計師,在游戲裏出現了幾個很帥的男主,圍繞在我那個遊戲角色的生活中。


像讀小說一樣,一段一段的文字跳轉着,我耐着性子點下去,心裏無比嫌棄,那些文字就是我小學和中學時候迷戀的瑪麗蘇無腦言情小說的類型。


但是隨着探索的深入,我發現問題不對了。


那些男主都很好看,但因為我對動漫無感,沒什麼特別被吸引的地方。


不過我是個聲控,喜歡聲音好聽的男孩子。游戲裏面有個男主的配音,就是我看過的幾部劇里給任嘉倫配音的那個聲音,比如《錦衣之下》的陸大人,《與君初相識》里的長意,因為我喜歡劇里的人,因而對有着這個聲音的紙片人有好感,不知不覺與其產生了強綁定。



游戲裏出現了一些我與這個紙片人的互動,雖然情節很老套,什麼飆車啦、密室尋人被保護啦、做小餅乾啦,但就是在這一個又一個的俗套之中,我開始會想着每天要去和這個紙片人視頻。


游戲裏的設定是,玩家每天可以和一個解鎖了的人物發起一個視頻,視頻里的男主會和玩家對話,設定了某個情節,然後他會說一些曖昧的話,甚至還有朋友圈,男主發的朋友圈,很明顯是指向某個玩家也就是我自己的,讓人產生一種陷入愛情的錯覺。



我忽然懂這個遊戲的市場在哪兒了。


我嫌棄那些瑪麗蘇的文字,那是因為中學的時候,得到了老師的引導,開始看一些有深度的東西,於是才會嫌棄那些言情小說。


但如果是中學時候的我拿到這款遊戲,除了文字、更有聲音、圖像、互動,當年的文字都能讓人沉淪,何況是現在這樣圖文並茂的內容呢?


以及,有許多人的心智,早已經不成長了,他十幾歲喜歡言情小說,可能二十幾歲三十幾歲依舊喜歡,無腦爽文,容易讓人上頭。


更何況,即便我嫌棄文本,但是它有一個聲音打動了我,以至於我在不知不覺中,對游戲裏的紙片人產生了一種依賴的情感。也就是說,文本不行,還有別的小陷阱,總有一款適合你。


最後,與所有的遊戲一樣,在玩家進行遊戲的過程中,紙片人一點一點的升級,是給玩家的一種即時反饋,讓人覺得在這件事情上付出看到了成果,於是容易有一種成癮性。


我其實昨天就隱約意識到這個問題了,沒有停下來,是因為有一種探索欲,會好奇故事的結局。


所以這也是一個讓人沉迷的點,即便玩家感受到在這種虛擬的感情中浪費了太多的時間,但出於一種對結局的好奇,就會忍不住繼續花時間,而在花時間的過程之中,綁定就會日益增強。


玩遊戲,不能只是在其中消遣,應該要站到操盤者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想想這個遊戲為何要有這樣的設定,它是如何綁定玩家的,操盤者靠什麼在盈利?


這幾天對這個遊戲的探索,我不會再覺得有人花錢買紙片人的手辦匪夷所思了,而且我還看到一個肯德基與該遊戲的綁定,也就是說,這確實是一門好生意,連炸雞,都在想辦法與紙片人綁定。


想清楚了邏輯,遊戲該卸載了,再好奇結局也沒有太大的意義,因為結局可能還很長,甚至很有可能,這個故事沒有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