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時,很多投資家都在瘋狂拋售資產、收縮貸款。
唯獨巴菲特逆勢而行,大舉投資高盛、通用電氣等優質資產。
後來,這些投資都為他帶來了巨大的收益。
有記者問巴菲特為何如此有先見之明,他回答說:
「不是遠見,而是思維。我看到的不是一場風暴,而是一個經濟系統的自我修正。」
後來,他在書中回憶這段往事時說:
思考問題時,一定要強調整體、關係、模式和結構,而非孤立地看待單個元素。
巴菲特把這種思維方式稱為Systems Thinking,也就是系統思維。
什麼意思呢?我先講三個故事。
01
桌球這項運動大家應該都不陌生。
它的得分途徑有兩種:
一是球員合法進球,獲得相應分值。
二是對方球員犯規,我方球員獲得相應分值。
在職業賽場上,頂尖球員很少犯規,所以想要得分,球員就只有一個念頭:一直進球。
2021年冠軍聯賽,英國斯諾克運動員馬克·塞爾比對戰老將約翰·希金斯。
比賽前半段,塞爾比發揮很差,半場過去,比分來到了0:74。

當球杆再次落到塞爾比手中時,桌上有一個很好的進球角度,哪怕是一個新手也能輕易拿下。
塞爾比卻沒有把目光局限在眼前的一球,而是縱觀全局後發現:即便接下來發揮超常,接連進球,最終得分也難以超越希金斯。
於是塞爾比開始系統的布局,他將主球反方向打出,打亂了球桌上桌球的分佈,並停在一個非常刁鑽的位置。
果然,老將希金斯拿着球杆比划了半天,也沒能找到好的發球點,還因誤擊綵球犯規。

隨後,塞爾比繼續分析場上的局勢,預判每次揮杆後桌面桌球的分佈,有機會就進球,沒機會就打亂布局,給希金斯布置陷阱。
就這樣,接下來的十六分鐘里,排名世界第二的球手希金斯竟沒能再進一球,反而頻頻犯規。
最後,隨着塞爾比將最後一枚黑球擊入洞中,整場比分來到了不可思議的79:74。
原本必輸的局面,也因塞爾比的布局而盤活。
塞爾比也因此聲名顯赫,被稱為「逆轉王」。
02
賓夕法尼亞州有兩個年輕人,一個叫約翰,一個叫哈里,同時應聘進入一家蔬菜貿易公司。
半年後,約翰早已升為組長,工資翻倍,而哈里卻原地踏步。
哈里想不通,質問老闆為何厚此薄彼。
老闆沒有回答,只是說:「公司打算預定一批馬鈴薯,你們去看看哪裡有賣的?」
半小時後,哈里急匆匆地向老闆彙報:「二十公里外的蔬菜批發中心有馬鈴薯賣。」
老闆又問有幾家?哈里說沒細看,他再跑去看看。
二十分鐘後,他氣喘吁吁地跑回來了,說有三家。
老闆接着問,馬鈴薯價錢多少?他還是答不上來。
正當他準備再跑回去問時,老闆讓他把約翰叫來,問了同樣的問題。
四十分鐘後,約翰回來報告:
「20公里外的『集農蔬菜批發中心』有3家賣馬鈴薯的,其中兩家是0.9美元一斤,一家是0.8美元一斤。
對比發現,0.8美元的不但便宜,質量還要更好。
我跟他們談了一下,最低0.7美元可以拿到,他們庫存有500噸,有貨車,可以免費送貨……」
聽到此,哈里頓時羞得滿臉通紅。

03
20世紀80年代,日本汽車行業開始高度發展,但不少美國車主普遍抱怨日本車開五年就散架。
當時大部分廠商的做法是:加厚全車鋼板,延長保修期。
但這樣做不僅大幅增加了成本、汽車重量,收效還甚微。
豐田這時卻做了一件讓同行瞠目結舌的事。
他們組建了「老年車齡俱樂部」,專門收集行駛超30萬英里的老車。
工程師拆解這些「老古董」時發現,導致車輛報廢的,往往只是幾個關鍵零件(如變速箱軸承)的磨損。
於是豐田做了一次系統級改造:
在供應商端建立「零件壽命預測模型」;
生產線上新增「老齡模擬測試工位」;
4S店培訓技師重點檢查12個高危部件。
結果2000年後,豐田二手車殘值率比對手高27%,僅此一項每年多賺30億美元。
也是憑這一點,豐田熬死了不少競爭對手。

04
斯坦福大學教授卡羅爾·德偉克,曾將思維模式分為三種:點狀思維,線性思維,和系統思維。
點狀思維,對事件沒有延伸思考,只是基於某個情緒點進行主觀判斷。
線性思維,由一個原因,推出一個結果。
相較點狀思維,線性思維有很大提升,但思考維度過於單一。
陷入線性思維,就不會再挖掘其他可能性,難有作為。
系統思維,則更加全面,他們會主動挖掘更多可能性,最終給出兼顧各方的最優判斷。
第一個故事,塞爾比眼中若只有一顆「福利球」,就贏不下整局比賽。
第二個故事,約翰若也只會機械地思考問題,不懂得延伸,就得不到升職加薪。
第三個故事,豐田公司如果只關注裸露在外的問題,就不能成為往後幾十年間的行業翹楚。
這就是系統思維的厲害之處:當別人在浪花里掙扎時,他們早已看清潮汐的規律。
05
記得愛因斯坦的一句話:
如果給我1個小時去解一道題目,我會用55分鐘去思考,只要思考正確,那麼5分鐘足夠給出答案。
努力決定下限,思維決定上限。
如果你只懂得一味地埋頭苦幹,遲早會撞到天花板。
如何養成「系統思維」?
一定要謹記:「5 why、5 so」法。

「5 why」是向前追因,多問幾個為什麼?
「5 so」是向後追果,多想一想會導致什麼?
所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生活中的很多問題之所以困難,就是因為糾結在問題中,不懂得向前看,往後想。
一家工廠的車間,保險絲經常熔斷。
頻繁更換保險絲讓不少員工有了怨氣:耽誤了工作進程,又要加班。
老闆問正在更換保險絲的員工:你判斷毛病出在哪裡?
員工說,和上次一樣,是保險絲燒了。
老闆又問:保險絲頻繁斷掉,又是因為什麼?
員工說:因為機器負荷太大。
老闆繼續引導他思索:負荷大是因為摩擦力高,摩擦力高是因為潤滑油不夠,潤滑油不夠是因為油泵壞了,油泵不好用是因為濾網髒了……
想到這裡,員工一拍腦門:對了,只要定期更換濾網,就能徹底解決問題。
這就是系統思維,腦子裡要有一條很清晰的思維鏈。
從事情的「果」,順藤摸瓜式地揪出一個個「因」,從而找到最優解。
同樣的問題,不同的思維方式,就能帶來截然不同的結果。
追本溯源,着眼全局,找到問題的關鍵節點,方能一擊制勝。
▽
誠如《教父》中所言:
用一秒鐘內看到本質的人,和半輩子也看不清一件事本質的人,註定是不一樣的命運。
通過系統思考,實現認知升維,佔盡先機,實現人生的躍遷。
點個贊吧,讓我們用系統思維的眼光,站在高處審視這個紛繁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