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麼一本書,介紹很有意思——
「此書專治文藝青年糾結虛無,疏肝理氣,藥到病除。」
這本書,名叫《山月記》。
書中的故事多取材於《左傳》《論語》《西遊記》等古典名篇,但故事中說的人和事,在今天看來,依舊讓人深有感觸。
其中,《山月記》里的開篇,被稱為東方的「變形記」。
它講述了唐代李征的離奇經歷。
李征本是天之驕子,但他不願在官場卑躬屈膝,又不願意為夢想付出努力;不甘心自己混得太差,又沒付出行動徹底改變什麼……各種糾結和抑鬱,讓他最終幻化成猛虎,消失在了世間。
李征的遭遇,像極了職場打工人的寫照。
一邊不甘現狀,一邊又覺得努力沒用,卷不動也躺不平,庸庸碌碌混到中年,最後才發現:
綁架自己的,不是枯燥的工作,不是遇到的挫折,而是自己的矯情。
工作中的內耗,原來大多都是自找的。

1
《山月記》中,有段話戳中了很多人:
「我深怕自己本非美玉,故而不敢加以刻苦琢磨,卻又半信自己是塊美玉,故又不肯庸庸碌碌,與瓦礫為伍。」
這段話是故事主角李征,飽嘗生活艱辛後的自我獨白。
故事還要從他少年時代說起。
李征,少年博學,二十多歲就中了龍虎榜進士,被朝廷封為江南尉。
可是他天生狷介、自命不凡,只把江南蔚視為稗官賤吏,剛上任沒多久,就不顧親朋好友的阻攔,毅然辭官回鄉。
他以為,憑藉自己的才華,一定會成為李白杜甫那樣的大詩人。
可卻不知道,對於無錢無勢的打工人來說,失去了工作,就失去了做夢的權利,光柴米油鹽就能把一個人的自尊摁在塵土裡摩擦。
沒等熬出名,他的生活就已經家徒四壁、窘迫不堪,妻兒連飯都吃不起了。
日子一天天過去,等他人到中年才發現,自己蹉跎多年,竟一事無成。
回顧這段年少輕狂的時光,李征幡然悔悟:
「我哪有什麼遠大的志向,我後悔那蹉跎的光陰,後悔那眼高手低的曾經的自己。」
沒經過職場毒打的年輕人,總是高估自己,為自己淺薄的才華沾沾自喜。
到了中年就會發現,不是工作配不上你,是你盲目抬高了自己。
一個網友分享自己的故事。
網友是英語翻譯專業的高材生,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小公司做文案翻譯。
工作清閑、離家挺近、工資也還行,但她像很多年輕人一樣,不滿意每天只做細碎重複的雜事,經常反問自己:「我真的只配干這麼沒技術含量的工作嗎?」
為了證明自己,她對領導提了很多改革建議,對公司戰略指手畫腳。
時間長了,領導的態度從「年輕人有想法很好」,最後變成「讓你幹啥就幹啥,別想太多」。
逐漸地,她自己也開始擺爛,經常遲到,連自己的基本工作都頻頻出錯。
一年實習結束後,公司沒有與她續簽,她竟然連這份曾經看不起的工作也沒保住。
時隔多年,網友經歷了職場沉浮,再回想當時年輕的自己,感嘆道:「那份工作確實不完美,但絕對沒有配不上自己。可惜那時自己太年輕,好高騖遠,沒法沉下心來做事,所以才會覺得處處都是委屈。」
將自己看得太高,只會摔得更慘;把自己看得太重,只會期待落空。
作家蔡崇達寫道:
「能切實抵達夢想的,不是不顧一切的狂熱,而是務實的、謙卑的,甚至連自己都看不起的可憐的隱忍。」
真正厲害的人,沒有沾沾自喜的優越感,也沒有不甘平庸的勝負欲。
因為他們知道,任何成就的獲得,都是需要經歷長時間的考驗和努力。
與其反覆糾結和內耗,不如儘早認清自己、認清現實,積蓄真正能夠改變的底氣。

2
有人說:「人到中年,最大的無奈,就是家境撐不起夢想,能力配不上野心。」
而書中的李征,基本全占上了。
為了養家糊口,他只能再次出門求官。
然而職場是現實的,長江後浪推前浪,哪裡會等一個無權無勢的窮小子。
李征不得不向現實低頭,委身謀求比當年江南蔚更低的官職。
重回職場後,他發現世道早已變了。
昔日那些不如他的同僚們,經過這幾年的苦熬磨礪,早已身居高位,官運亨通。
面對自己曾經瞧不起的凡夫俗子們,李征現在只有點頭哈腰、言聽計從的份兒。
他的自尊心受到了極大的傷害,心中抑鬱悲憤沒有一刻平息。
終於在某一天,這些情緒使他徹底發了瘋。
書中寫道:「他從床上無端躍起後,口中莫名其妙地狂呼着奪門而出,突入漆黑的夜幕,一去不返。等回過神來,已然變成了一隻老虎。」
李征變成猛虎,或許只是神話的演繹,但李征的人生,卻是芸芸眾生真實的縮影。
每個人心中都藏有一頭猛獸,在被戳破自尊、沒有餘力扮演自己的時候,就會徹底陷入癲狂。
《殺死一隻知更鳥》的作者哈珀·李,曾經有一位少年時期就交往的好朋友,卡波特。
二人在文學寫作道路上互相支持鼓勵,甚至成為彼此作品中的人物。
直到哈珀寫出《殺死一隻知更鳥》,一舉躋身文壇大家行列,卡波特的心裏失衡了。
他漸漸疏遠了哈珀,在公開場合也不願多談哈珀對自己的支持和幫助。
儘管自己隨後也寫出了聲名大噪的作品,但自尊心讓他無法釋懷好友的先一步成功。
他竟然公開詆毀哈珀,甚至說自己才是《殺死一隻知更鳥》的真正作者。
在謊言被戳破後,卡波特慢慢喪失了信心,再也無心創作,終日沉迷聲色犬馬的生活,最終,59歲,便患肝病去世。
年輕時候,我們以為面子大過一切,歲月漸逝,才猛然驚醒:人生最無用的是面子,讓自己騎虎難下的是自尊。
職場沒有那麼多的順風順水,工作不順心,有點小挫折,一時不公平都屬於正常情況。
如果讓這些所謂的意難平,幻化為我們心中的猛虎野獸,就會不斷消耗你的心智,讓你連一個小坎都過不去。
《山月記》寫道:「人人都是馴獸師,而那野獸,就是我們每個人的性情。」
當命運的暗流席捲而來,能否馴服性情、化解執念,決定了你之後會有怎樣的人生。
消極對抗或許能短暫維持內心的秩序,但只有放下那些不甘、少一些敏感的自尊心,才能讓你破除心中的迷障,坦然面對生活里的得與失。
3
化為猛虎後的李征,最後一次出現在世人面前,是在故友袁傪出差的路上。
猛虎李征對着故友哭訴內心的掙扎,哀嘆自己命運不幸。
他對自己傾力所作的詩作還抱有幻想,希望他的詩集能擺放在長安風流人士的案頭……
對於過去,他有諸多悔恨感傷,殊不知,這些悔恨都是自己當時矯情種下的苦果。
其實,李征辭職後,本有兩次重塑人生的機會。
第一次,是他辭職追求夢想時。
李征本就飽讀詩書,資質不凡,如果他堅定追求夢想、拼盡全力,未必沒有機遇。
可是仗着少年進士的驕傲,他回去以後便以詩人自居,既不投師訪友,與他們切磋琢磨;也不論詩之巧拙,閉門造車。
他全然忘了書中的教誨,縱觀古今,凡事有所成者,無不保持謙遜,不秀優越。
最終,李征一篇聞名於世的佳作都沒寫出來,僅有的一點才華也付諸東流。
說著說著,李征突然話鋒一轉,悲切地說道:
其實我哪有什麼遠大的志向,無非是害怕暴露自己才華不足之卑劣的恐懼和不肯刻苦用功的無恥之怠惰而已。
李征的第二次機會,是他再次回到官場時。
雖已蹉跎多年,他當時也不過二十多歲。
如果就此放下自尊,踏實工作,依然可以有個很好的未來。
但他每天唉聲嘆氣,逐漸對工作失去了耐心,上級交代的任務也總草草了事。
回到家裡,他更是自暴自棄,怨天怨地,情緒越發難以抑制。
曾經意氣風發的俊朗風姿也褪去,李征看上去瘦骨嶙峋,容貌尖刻。
上司不再重用他、同事不敢信任他,他的仕途,再一次斷送在自己手中。
工作,是磨鍊靈魂的道場,委屈常有,辛苦常在。
混到中年的打工人,誰不是一把辛酸淚,誰又不是打落牙齒和血吞。
任何一次對矯情的放任,都是在加劇精神的捆綁,都會將人生推向更大的無助和恐慌。
在經歷很多後再回頭看,漫漫人生路,過於看重一時的名利得失,只會讓自己陷於不斷的內耗當中。
人生下半場,拼的就是心態,只有心態平和的人,才能把生活牢牢掌控在手中。
當你有一天不再將委屈渲染得驚天動地,不再陷入負面情緒的內耗里,而是用工作雕塑自己、修鍊自己。
即便遭遇職場低谷,你也能等到被機遇眷顧、被工作成全的那一天。
▽
很喜歡書中的一句話:
一味地去憂慮遙遠的將來,則眼前必有憂患,所謂達人,是不去登高望遠的。
年少時,我們總有着明媚的憂傷,恨不得呼喚全世界來看見自己;
人到中年,才發現職場不相信眼淚,沒有人應該無條件地理解你,包容你。
工作中的很多焦慮,其實都是你的胡思亂想在作怪;生活中的很多心病,都是自己的矯情慣出來的。
上班而已,不要上頭;工作而已,不必內耗。
點個贊吧 ,用一顆平常心去面對職場上的紛紛擾擾,不矯情、不做作、不多想。
當你收起多餘的情緒,你就不再懼怕任何風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