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檔熱映,諜戰大片《無名》的熱度一直居高不下。
導演程耳介紹,賈樟柯為該片取了英文名:hidden blade,意為袖劍,引申為潛伏者藏起鋒芒,出手時一招制敵。
該片講述了我國地下情報工作者在抗戰中的「暗戰」故事。
看完影片,彤掌柜的第一感:這就是一部電影「教科書」,未來是要放在中國影史里,不斷讓後來者觀摩的。
正如有些網友評論的,《無名》不是春節檔,而是一部純粹的電影——
劇情懸念保持到了最後一秒:袖劍射出的一刻,潛伏者完美「浮現」。
一、你是不是覺得,好電影少了?
雖然不是一個常泡電影院的人,但彤掌柜的觀影年頭,也是不下20年了,但是這些年,進影院的次數,屬實少了——
一來,年紀大了、時間少了;
二來,感覺好的片子少了;
三來,一旦遇到「電影刺客」,不僅看片子尷尬,荷包還會遭受背刺——
有幾次,直接在影院尷尬到腳趾蜷縮,發出靈魂提問:
我是誰?
我在哪兒?
為什麼要受這種人間疾苦?
真恨不得屏幕上有快進鍵,或者乾脆衝出影院!
二、契合之後,才有「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今年不同,煙火氣回升。在濟南,影院勢必要去的。
機緣巧合,選了《無名》。
如今,完成影片三刷的彤掌柜,覺得這是個相當不錯的選擇。
如果一部影片,真的讓觀影者感到無比契合,那真是人生中的一件幸事。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這才有了這篇跨界的影評。
三、對導演程耳,是否需要「愛的供養」?
博納老闆於冬,也就是《無名》的總製片人,面對媒體採訪時,表示也曾猶豫是否啟用程耳作為影片的導演。
而於冬更表示,啟用程耳,是「愛的供養」,因為耳導是電影界「大熊貓」一樣的存在,需要呵護。
最開始,彤掌柜覺得,呵呵,這不就是純純的「商業互捧」嗎?
觀影前,還特意查了查程耳:雖然是學院派出身,卻並不多產,最近的一部電影,也只是七年前的《羅曼蒂克消亡史》(以下簡稱《羅曼》)
有人說,耳導的作品有強烈的個人色彩,但愛的愛死、恨的恨死,毀譽參半。
耳導之前的總票房數是1.52億元,典型的叫好不叫座。
有人戲稱,1.52億元,便是「一耳」。
四、有時,期望值越低,傷害就越少。
果不其然,在影片的前半個小時,彤掌柜已經開始「腳趾蜷縮」、手裡的爆米花都不香了。
鏡頭不斷的閃回、切斷,上海話、日語,夾雜着各式普通話,場景一個個走馬燈式地切換——
what?這到底要表達什麼?
可憐的彤掌柜,是不是又成了大冤種?
還好,因為對抗日戰爭史還算了解,所以對於劇中的時間線還算清晰,我忍!
直到後來,隨着劇情走向,大家才意識到,這是非線性敘事。
打個比方,就像咱們寫文章,一條主線貫穿始終,這很簡單,從操作上更易上手。
如果把內容打散,通過不斷的倒敘、插敘、閃回、描摹,非線性重新架構故事,那將是非常難以操作的,甚至容易造成故事崩塌。
真敢這麼做的,唯有高手。
五、有時,真的就是轉角遇到驚喜!
兩個小時的影片,除了最初的半個小時「壓着」,剩餘的時間精彩紛呈。
直到故事結尾,謎底揭開:這時,忍不住拍案叫絕。
突然意識到,導演其實也是在「調教」觀眾——
前半段的壓抑、憤懣,彷彿拿銼刀在摩擦你的神經,後來才有了爽到飛起、酣暢淋漓的結局。
這個電影,必須在巨幕前一幀一幀觀看,沒有一個多餘的鏡頭,許多鏡頭的內涵,前後呼應,草蛇灰線,終於串聯起完整的故事「珠串」。
雖然《無名》在面世前,打出了「超級商業片」的口號,但彤掌柜認為,這更像是一種黑色幽默與自嘲。
不得不承認的是,與前些年的《羅曼》相比,《無名》與觀眾的親近感更強,但個人色彩依然非常濃重。
片中的明暗交錯,鏡頭切換,也是充滿了文藝氣息,堪稱美學典範。
各種暗喻與致敬,就像一個個謎題,等待觀影者自己揭曉答案。
六、這樣的電影,絕對值得尊敬!
彤掌柜敢說,任何一位導演,能夠拍出《無名》這樣的電影,是絕對值得尊敬的。
首先衝擊眼球的,就是鏡頭的暴力美學:
鏡頭可以放大美學,當然也可以放大缺點,所以這對於每一個演員,都是一種極大的壓迫。
順而言之,表演的張力也得以最大化。
這就要求,每個演員在「懟臉」拍的過程中,不能掉鏈子。
侵略者的轟炸機投彈前,陽光明媚、湖光山色,但留給飽受戰火侵襲的中國老百姓的,唯有斷壁殘垣、屍橫遍野。
描述戰爭殘酷時,程耳並沒有太過運用殘忍的鏡頭,但一些點位的處理,給人極限的窒息感:
譬如,王傳君飾演的漢奸走狗「眼鏡男」,幾句話輕飄飄說出金店老闆一家四口慘遭日軍滅門的故事。
因為井下的日軍屍體被發現,幾十名礦工被「連坐」,遭殘暴的日本兵用水泥澆築而亡。
作為正劇,《無名》並未落入固有的模式,從各個視角體現地下情報工作者刀尖舔血、驚心動魄的暗戰生活,與魔鬼周旋。
故事有壓抑感,但更多的是對信仰的遵從。
七、有人曾問,看《無名》需要門檻嗎?
觀影的愉悅感,還來自於精神上的共鳴。
彤掌柜覺得,電影是面向大眾的,你只要去看,那必定有所收穫;當然,知識儲備若是多了,可以獲得更多的快感。
譬如,江疏影飾演的江小姐,暗殺行動失敗,坐在何主任的對面,美麗而憂傷。
如果可以,你再回憶一下:在大名鼎鼎的《色·戒》里,梁朝偉是不是飾演過易先生?女特務王佳芝因為動了感情,放易先生一馬,最終卻被趕盡殺絕。
在《無名》里,梁先生飾演的何主任,令人窒息的槍聲之後,其實是給了這位「女特務」一條生路,故事有了與眾不同的結局。
八、如果你看完電影,還記得暗語
跟看過《無名》的網友進行交流,是一樁非常有趣味的事兒——
譬如,劇中人都沒有名字,譬如梁朝偉飾演的何主任,周迅飾演的交通員陳小姐、王一博飾演的葉先生、騎牆派唐部長、投敵者張某……
每個人代表一類人,無名,卻全都個性鮮明。
提到卡車,就會想起王一博的那個壞笑與爆頭的動作。
提到活蝦,就會想起浸泡在人血一樣腐乳汁里的餐飲。
一些經典的台詞,必將成為網友們話題焦點:
「我是一個軟弱的人,無法適應時代的巨變。」
「寫詩痛快,還是殺人痛快?」
「我沒有被團結的價值,只能一條道走到黑,也許還能殺出一條血路。」
「你等一下,請你等一下,讓我想一想,你不能脫下這身軍裝。你應該一直穿着它,你穿着它,這樣我才能從人群中分辨出你。我不同意,你脫下這身軍裝,去做一個普通的農夫。」
……
影片的台詞令人叫絕,交流不多的話語中,其實都有令人琢磨的內涵,值得深讀。
更可貴的是,許多觀影者在電影結束後,依然不斷在網上討論劇情的各個知識點兒,直稱「後勁兒太大」。
九、蛻變:一個優秀電影演員的誕生
在劇中,王一博演的葉先生——身份是漢奸打手,亦正亦邪,一個「瘋批」、迷人的反派。
彤掌柜甚至覺得,王一博粉絲看完電影,甚至有可能會更愛他塑造的葉先生,忽略掉本尊。
有人用「鍍金身」來形容王一博的這次蛻變,而這,也是程耳「點化」封神的一步。
王在劇中的高光時刻,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他取代上級,獲得委任狀的一刻,那種玩世不恭、傲嬌自滿,配合著宏大的交響樂,令人印象深刻。
其實,用大體量粉絲的明星來主演電影,也是有刻板印象的,如果打磨不好,翻車是必然的。
顯然,王一博的表現堪稱優秀,作為大熒幕新手,他不僅接住了影帝的「對手戲」,甚至展現出了自己的獨特韻味——
劇中,葉先生的亦正亦邪、邪魅狂狷,可以說征服了一眾觀眾。
程耳在形容王的表演時,曾用「一個優秀電影演員的誕生」來形容。
彤掌柜起初表示質疑,但看完片子,感覺程耳導演屬實謙虛了,在他的「打磨」下,王一博實現了四個字:
脫胎換骨!
演技打造的過程肯定是艱苦的,但效果是——
王一博在演技上,真正實現了「彎道超車」。
十、孤島,其實更像人生的隱喻
其實,拋開沉重的抗戰歷史題材,彤掌柜想說說電影深層的自我思考——
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在孤島中掙扎,試圖擺脫自我的困境。
譬如,
程耳有曲高和寡的困境,
王一博有被盛名所累、愛豆身份的困境,
即使如影帝梁朝偉、影后周迅,大眾也免不了拿這部電影與其他電影相互比較。
即使身處困境,大家也仍在努力,衝出自我的舒適圈,擺脫固有的刻板印象。
電影中的潛伏者,需要圖窮匕見、射出袖劍,去擊中敵人、震撼觀眾。
每一位觀眾,也都是影院里、黑暗中的「潛伏者」,如果一部影片,足夠好到讓你拍案,那不妨,射出你的「袖劍」,讓我們做一回觀影刺客,為中國好電影殺出一條「血路」。
(特別提醒:非專業影評人士請謹慎「食用」 ,不會負責的。)
新黃河記者:陳彤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