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碰!別吃!別養!一隻就攜帶100條蟲,看到趕緊遠離

近日

廣東多地遇持續強降雨天氣

隨着大雨逐漸停止

讓人毛骨悚然的「大蝸牛」

又又又出現了

社交平台截圖

到底有多大?

來看震撼對比

社交平台截圖

還有不少人出於好奇

徒手抓了起來

社交平台截圖

網友紛紛提醒:

千萬別碰!

這是非洲大蝸牛!有毒!

社交平台截圖

這些大蝸牛是什麼來頭?

怎麼突然冒出來這麼多?

對人體有沒有危害?

家中發現了又該怎麼辦呢?

一起來看

非洲大蝸牛

攜帶多種致病菌

非洲大蝸牛,又名褐雲瑪瑙螺,是我國首批16種外來入侵物種之一,因其不能在水中存活,一旦下大雨,便會從躲藏處爬出

它喜歡吃農作物、林木、蔬菜和花卉等植物,可危害500多種作物,是國家進出境二類檢疫性有害生物

聽到外來入侵物種,大家是不是都警惕起來了?那麼,如何區分非洲大蝸牛和中國本土的蝸牛呢?研究人員稱,通常殼長超過成人三指寬的是非洲大蝸牛

為何雨後大量出現?

非洲大蝸牛平常只敢在草叢中潮濕處活動,到路上可能會幹死、曬死。雨後環境潮濕它才敢到處爬。

「殺傷力」極大

一隻身上就有上百條寄生蟲

海南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感染科副主任醫師王月平介紹,非洲大蝸牛身上攜帶多種細菌,如綠膿桿菌、沙雷氏菌等,用手去摸可能會引起皮炎、皮膚瘙癢、腫脹等,嚴重則會入侵人體的免疫系統,出現發熱、頭疼,最後導致嗜酸性腦膜炎

不僅如此,它們的黏液、糞便里,也攜帶很多寄生蟲和病原菌,尤其是廣州管圓線蟲,一隻非洲大蝸牛身上,可能有上百條這種寄生蟲。

廣州管圓線蟲會往人體的中樞神經或腦脊液里「鑽」,一旦感染,患者會不斷發熱、頭痛,引發腦膜炎,重則危及生命

這麼做

容易感染寄生蟲

人可以通過以下途徑感染廣州管圓線蟲

生食或半生食被感染的螺肉;

傷口、黏膜與被感染的螺密切接觸;

食用被感染的螺污染的沙拉、蔬果、水

不過,廣州管圓線蟲儘管可怕,但只要我們做到以下幾點,就能遠離它:

不食用生螺肉

避免破損皮膚、黏膜直接接觸非洲大蝸牛的排泄物、黏液、組織;

接觸非洲大蝸牛後注意清潔雙手

注意螺與食物的隔離,避免蔬果、沙拉等食物被螺污染

不慎踩到 及時清洗

非洲大蝸牛一次可產下30到700粒卵,繁殖速度很快,雨後將大量「現身」,如不小心踩到,要及時做好清洗工作。家裡被「污染」的蔬菜水果等也必須處理乾淨。

如在小區發現數量較多的「大蝸牛」,可以找物業公司進行處理,或者找專業的殺蟲公司處理。

如在家裡發現少數蝸牛,可用家中的食鹽處理,蝸牛被撒食鹽後,軟體部分會融化成水而死亡。注意,清理時請做好防護措施,比如戴上手套、口罩、護目鏡等,以防止直接接觸誘發感染。

近期

南方的雨會一直連軸轉

15日-16日、17日-19日

20日-22日、23日-24日

四輪降雨將無縫銜接

國家應急廣播提醒

降雨過後

若路遇非洲大蝸牛

不要徒手觸摸

也不能當成寵物飼養

更不要抱有僥倖心理去嘗鮮

不慎接觸後

一定要做好清潔

出現異常情況 務必及時就醫

來源:國家應急廣播綜合央視新聞、南方都市報、深圳衛健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