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淞滬會戰,國軍傷亡30餘萬,人數優勢為何卻不敵30萬日軍?

淞滬會戰是中國抗戰史上不可或缺的一場戰役,雖然最終以中國軍隊的失敗而告終,但依舊有一些部隊在會戰中打出了中國軍人的氣勢與精神,但這場戰爭的失利也導致了南京的失守,間接導致了南京大屠殺慘狀的發生。

淞滬會戰中國軍投入總兵力約80餘萬,日軍總兵力約30餘萬,但最終的結果卻是國軍傷亡30餘萬,沒能抵擋住日軍的進攻。這也讓人產生疑問,國軍為何在兵力佔優的形勢下會打輸了淞滬會戰呢?

慘烈的淞滬會戰

1937年盧溝橋事變的發生,中華大地逐漸陷入戰火,日軍加速了佔領中國的腳步,為了阻擊日軍南下的腳步,國共兩黨選擇合作,但彼時的戰場局勢並不明朗,日軍佔據很大優勢,最終戰線被推至了上海方向。

1937年8月13日淞滬會戰正式打響,面對日軍猛烈的攻勢,中國軍隊奮起反抗,即便不敵但也堅守陣地絕不後退,這其中更是有着血戰寶山、收復羅店等等慘烈的戰役,戰場景象用人間地獄形容也不為過,「血肉磨坊」之名也是由此而來。

此戰中國軍隊傷亡30餘萬人,日軍傷亡9萬餘人,中國軍隊更是在這場大戰中陣亡了15名少將級軍官,卻也憑藉頑強的戰鬥意志粉碎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痴心妄想。但戰爭的失敗也是事實。

失敗的原因

戰爭失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中日軍隊素質的差距。當時中國軍隊大多是從全國各地調來或是臨時徵召的,戰鬥力不敢保證,這其中還包括一些戰士長期營養不足,骨瘦嶙峋。根本不適合打仗。

反觀日軍當時是精銳盡出,他們做夢都想佔領中國,所以自然籌備多年,士兵都是經過嚴格訓練的,單兵素質很高。除此之外 ,日軍的裝備情況也比國軍好上很多,他們甚至具備海陸空三軍打擊能力。

二是蔣介石的戰略失敗。淞滬會戰期間蔣介石過分相信國際社會對於日本的施壓會奏效,會使日本撤退,但事實卻是國際社會選擇袖手旁觀,日本也根本不給面子。這也使得蔣介石的命令朝令夕改,錯過許多戰機,多項疊加之下最終導致戰役的失敗。

三是軍隊協同作戰能力不佳。由於淞滬會戰中中國軍隊有很多的「新兵蛋子」,他們胸未上過戰場,也必然不知道如何協同配合作戰,導致各兵種之間協同能力不足,沒有發揮最大戰力,軍隊行動受到制約。

結語:

淞滬會戰的失敗是多種因素造成的,但中國軍隊卻打出了中國人應有的骨氣。我們不否認失敗,正因為「失敗乃成功之母」,我們只有總結經驗,繼續向前才能取得最終的勝利。

正是因為這樣我們才會在最後趕跑日本侵略者,之後又在朝鮮戰場上趕走美國,為新中國的穩定發展提供有力保障。如今我們已經強大起來了,已經徹底擺脫了受人欺凌的屈辱歲月。中華復興,吾輩當自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