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一號跟監F22,近距離拍下6秒視頻

萬萬沒想到,f22的不敗神話,在短短6秒種內打破,吉林一號到底有多大潛能,如果給了俄羅斯,將發揮怎樣的作用?

近日,一則有關「中國衛星成功跟蹤美國f-22戰鬥機」的視頻在國外社交媒體平台上引起了廣泛關注。

這段只有短短6秒鐘的視頻雖然最初發佈於2020年,但它的再次流行確實揭示了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隨着科技的進步,利用衛星探測甚至跟蹤隱形戰機成為了可能,對未來戰爭的導向具有深遠影響。

視頻中,通過「吉林一號」這顆商業衛星捕捉到的畫面可以清晰看見一架進行高速飛行的戰鬥機,根據其後掠翼布局和雙垂尾的特徵,被許多國外網友和軍事媒體認定為美國空軍的f-22「猛禽」隱形戰鬥機。

這種類型的戰鬥機因其設計上的獨特「低可觀測性」,一般認為在傳統雷達系統上較難被發現,然而,本次視頻的曝光無疑挑戰了這一傳統認知。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f-22戰機在設計時大量採用隱形技術以減少雷達反射面積,其雷達截面積(rcs)被降至極低,但並非意味着它就變得「看不見」。隱形戰機的雷達信號特徵,雖然微小,卻依然存在。

其能被探測的可能性,與戰機被照射的角度緊密相關。在這一點上,結合衛星技術和雷達探測,特別是考慮到紅外探測等手段的融合使用,顯然增強了對隱形戰機探測的可能性和精確度。

此外,從俄羅斯媒體的報道和俄羅斯網友的反應中可以看出,中國在這方面的進展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

俄羅斯也提到,中國的技術可以在300公里外通過紅外光譜探測到隱形戰機,如果給了俄羅斯,定然能發揮巨大作用,有俄羅斯網友還感慨,我們何時才能擁有這樣的衛星。

如此一來,傳統的「隱形」優勢將面臨重新評估。隨着對手探測能力的提升,原先依賴隱形作為主要優勢的空中作戰單位可能需要重新思考其戰術和戰略部署。

同樣,這也對軍事裝備的研發提出了新的要求,促使國家和企業投入更多資源於反隱形技術和新型探測系統的開發。

其實某種程度上來說,吉林一號雖然技術先進,但實際上,更多的是美國f22戰機言過其實,所謂的不敗神話,水分太多。

不久前,美國主動披露日本橫田基地f22的數據,稱f-22的飛行高度為15000米,而這一數字與美國軍方之前對外宣稱的20000米有着顯著的差距。這一揭露不僅挑戰了公眾對f-22性能的既有認識,也對中美兩國戰鬥機的性能比較產生了新的影響。

相對而言,中國的殲-20戰鬥機飛行高度可達18000米,原本被認為在飛行高度上略遜於f-22的殲-20,現在看來卻有了明顯的優勢。

這無疑給美國航空力量的形象造成了衝擊,同時也讓人們開始重新評估中美在高端戰鬥機技術上的競爭局面。

對此,有分析認為,橫田基地的數據曝光可能並非偶然,而是一種策略性的行為,意在通過向公眾披露真實數據來調整全球對美國軍事能力的預期。

一方面,這可能是為了減緩中國在武器裝備研發上的迅速進步,因為中國的科研能力被認為在不斷提高,如果基於錯誤的預期進行科研投入,可能會導致資源的誤導和浪費。

另一方面,通過降低外界對f-22性能的預期,美國可能在尋求某種戰略上的平衡,以應對不斷變化的國際安全環境。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f-22長期被視為美軍在亞太地區的空中優勢象徵,但如果真正進入戰場,這種技術上的差距可能並不足以確保其在面對解放軍時的絕對優勢。特別是在當前美國不斷強調台海衝突可能性的背景下,f-22並不是一個絕對的制勝法寶。

同時,隱身技術的對抗也是一個關鍵點。解放軍的殲-20戰鬥機已經在多個場合證明了其出色的隱身能力,包括在台灣海峽的多次飛行活動中,即便面對世界上密度最高的防空系統,殲-20仍能有效避開美製雷達的偵測。

綜上所述,儘管「吉林一號」捕獲f-22戰鬥機的視頻只是一個小插曲,但它所代表的技術進步及其潛在的軍事意義遠遠超出了視頻本身。

隨着全球軍事平衡的不斷演化,這類技術的進步不僅改變了戰場的規則,也為未來的安全環境帶來了新的挑戰和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