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79年11月,晉朝開國皇帝司馬炎發起了對東吳的滅國之戰。
——此戰規模盛大,司馬炎發兵20萬,分6路進攻東吳,由司馬炎親自統籌六軍,太尉賈充為大都督,另外還有統兵大將杜預、水戰行家王濬,後勤達人張華全明星陣容參與。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作戰的大概規劃由已故的晉朝「智囊」羊祜親自策劃,計劃的萬無一失。
紙面上來看,當時的晉朝已經吞併了蜀國,三分天下已有其二,再加上晉武帝司馬炎是一個幹練之人,運籌帷幄多年,繼承曹魏的基礎,實力並不弱。
正如史料記載,西晉在滅吳國前擁有人口1386萬,而東吳只有人口230萬,雙方的體量差距簡直不可以道理計。再加上全明星陣容,此次滅亡東吳應該是手到擒來。
但實際上,晉武帝司馬炎的這次滅吳之戰很艱難,倒不是說打這場戰爭的過程有多難,而是這位皇帝為執行統一戰爭,拖延了很長時間,為此做過無數的鬥爭......
一、司馬炎滅吳其實存在巨大阻力
首先,在滅吳這個重大國策上,司馬炎一直無法統一意見。
史書明確記載,朝中支持司馬炎完成統一戰爭的人不過寥寥數人,多數朝臣堅決反對此戰。其中反對最堅決的乃是太尉賈充。
此人乃是司馬昭的心腹,也正是因為他的反覆勸說,才確保了司馬炎的上位。
再加上此人在朝中一呼百應,連司馬炎都要多多倚仗他。因此,在他的阻止下,司馬炎費盡了千辛萬苦才統一思想,並且將賈充綁架到滅吳的戰車上。
其次,東吳政權非常強悍,強悍到包括司馬炎在內的主戰派內心都沒有底。
——回顧歷史可知。早在曹操時代,實力強大的曹魏政權就在赤壁之戰上吃了大虧,北方強大的部隊被東吳水師打敗。
可這還沒結束,在曹操去世以後,曹丕又先後三次對東吳展開了大規模進攻,結果每一次都被挫敗,就算是曹丕親自率領大軍出戰,也終究未能奏效。
在曹丕帶着遺憾去世後,魏明帝又發起兩次戰爭,結果大將軍曹休慘敗,還是未能打敗東吳,以至於孫權趁着魏國調整戰略之時,還奪取了不少淮南的土地。
等到孫權去世後,掌權的司馬師又全力進攻東吳,依舊還是敗於東關,依舊未有寸功。
好不容易等到司馬昭滅了蜀國,再次發起對東吳的進攻,結果他剛準備兩年後滅吳,自己卻卻在第2年去世,出師未捷身先死。
綜上所述,從曹操以來,北方政權數次對東吳的進攻都敗得很慘。這就讓整個北方朝廷有一種擔憂,不管多大的優勢,都感覺自身無法克服長江天險,有可能會遭遇先輩們的恥辱。
二、東吳丞相的拚死一戰
那麼問題來了,東吳政權面對司馬炎的全明星陣容的進攻,是否真能夠完成反殺?
——從實際來看,東吳政權很有希望創造奇蹟,東吳的人口雖然遠遜色於西晉,但畢竟偏安一隅,有地理優勢,只需側重幾個關鍵地點進行防禦,依舊還是有一戰之力。
而且其兵力一直保持在23萬之多,相比較於西晉滅國只有20萬軍隊,東吳在這方面甚至還佔據一定優勢。
更不要說,當時西晉朝廷內部賈充等保守派還一直在拖後腿,東吳還真有取勝的潛在因素。
那麼結果怎麼樣呢?結果出人意料......
東線琅琊王進展順利,派遣長史王恆攻破吳江防線,殲敵五六萬人,俘虜吳都督蔡機。
安東將軍王渾率領10多萬大軍殺向橫江方向,其手下李純進攻吳軍俞恭部,輕鬆將其擊垮,並佔領了高望城。
其手下參軍陳慎,也是大敗吳牙門將軍孔忠等人。在這大軍壓境之下,吳厲武將軍陳代、平虜將軍朱明等率部眾降於晉軍。
面對這來勢洶洶的南征隊伍,吳主孫皓立刻派遣丞相張悌率兵三萬阻止敵人渡江。
這裡得提一句,這位吳國丞相非常有名,當時手下人建議:吳國名將皆死,恐無法抵禦,應當固守,等待敵人前來決戰。
但他卻堅決反對,並且大義凜然地說道:東吳即將滅亡,如若等着敵軍聚集決戰,我軍早就軍心崩潰。還不如趁敵人大軍未到與其決戰,或許還有勝算。即使死了,為國犧牲也死而無憾。
就這樣,張悌帶着必死的決心,化被動為主動,進攻晉軍。
開戰之初,張悌包圍了王渾的步將張喬的7000人馬。張喬不敵,於是選擇投降。眾人建議索性將之消滅,以免出後患。
但張悌拒絕了,他認為不應該輕易出戰造成損傷,而應該集中全力來應對敵軍主力。於是張悌繞開了張喬,撞上王渾的主力部隊。
可惜,這場大戰終究沒有什麼改變......
三、死傷慘重的東吳勢力
吳將沈瑩率領5000精銳發起殊死衝擊,結果被對方斬殺兩名將領,狼狽退兵。緊接着,西晉軍隊趁機掩殺,吳軍大敗。而之前投降的張喬也趁機從後偷襲,整個吳軍隊形徹底崩潰。
最終張悌血戰赴死,沈瑩、孫震二將也壯烈殉國。而這3萬吳軍被斬殺8000人,其餘者全部逃散。
值得一提的是,孫震乃是東吳宗室,能夠在這場血戰中為國盡忠,也算是彰顯了東吳宗室的血性。
至於沈瑩也不一般,作為東吳的丹陽太守,軍事上他驍勇善戰,文化上則撰寫了最早記錄台灣的文獻《臨海水土志》,對後世貢獻巨大,也是當時的顯赫人物。
西線進展也如神速,王濬率領艦隊一路勢如破竹,在杜預的配合下,先是攻佔丹陽,擒獲丹陽太守盛紀。之後又用妙計破了吳軍的長江封鎖線,乘勢佔領了西陵,奪取了荊門。
期間,吳國西線統帥孫歆率軍與之一戰,結果被大敗俘虜。緊接着,王濬又攜大勝之威,在長江水戰中擊殺吳水軍都督陸景。
——這裡得提一句,孫歆也是東吳宗室,屬於征虜將軍孫賁之孫、威遠將軍孫鄰之子;陸景乃是名將陸抗之子,屬於大都督陸遜的後人,他們都為東吳血戰到了最後一刻。
除了王濬一路開無雙以外,西線的杜預和王戎,胡奮也是一路砍瓜切菜,杜預輕鬆佔領了江陵,王戎直逼江岸,胡奮攻克江安。三人的兵鋒所指之處,東吳軍隊望風投降。
到這個時候,吳主孫皓才徹底驚慌,立刻派遣游擊將軍張象率領1萬水師再次進行阻攔,可惜無濟於事,一萬吳軍望風而降。西線戰事就此結束。
四、孫皓的最後一搏
到這一步,其實東吳已經完了,但吳國還是出現了最後的抵抗力量,面對王濬無敵的8萬水陸大軍的進攻,原本正在前往交趾討伐敵軍的統兵大將得知故土有危,於是立刻率兵趕回。
陶濬臨危受命,帶領東吳最後的2萬軍隊進行了最後的殊死一搏。但結果卻讓人心酸,2萬軍隊在出戰的前一夜,就逃散一空,東吳最後的抵抗力量就這麼消散了。
在這絕望境地之下,東吳司徒何值、建威將軍孫宴等交出印信符節,前往王渾軍前投降。
不過這時的孫皓,依舊沒想過放棄,在絕境下打算採用群臣的計策,分別派遣使者向王渾,琅琊王和王濬請降,想要模仿晏子的「二桃殺三士」,學一學姜維的「一計害三賢」。
不過可惜,在絕對的實力面前,這些策略都成了笑話。
孫皓並沒有改變自己的亡國的命運,王濬根本不理睬王渾等人暫停進軍的命令,直接殺進了建業城,孫皓只能無奈接受現實,反綁雙手投降。
至此,三國的亂世結束,東吳就此滅亡。
對於這一結果,司馬炎自然是長長的鬆了一口氣,好險好險,終於沒有重蹈覆轍。
但是作為旁觀者,我們不由的提出疑問,怎麼東吳變得這麼弱了?當年的雄風哪去了?
其實答案很簡單,司馬炎不同於曹家三代人和司馬師之流,他手下有一個能獨當一面的人物「羊祜」,此人早早的規劃好了滅吳的戰法。
例如他長期擔任荊州都督,為西晉解決了水軍問題;同時他又不斷的對東吳進行滲透,和東吳大將軍陸抗進行了漫長的攻心戰,以至於兩人後來還成為了要好的朋友。
在這種攻心戰術的影響下,有不少東吳的將領來投降,羊祜一直善待這些人,並且以他們為標榜,不斷的瓦解東吳的人心。
即使到他臨死之前,他還向司馬炎提出了討伐東吳的諸多規劃。
並且還留下遺言:「孫皓暴虐已甚。於今可不戰而克,倘若還不及時出兵伐吳,一旦孫皓身死,吳人另立新主改革圖治,到那時再想伐吳,就不那麼輕而易舉了。」
五、東吳的悲劇
反觀東吳這邊,孫皓是歷史上是出名的暴君,本來孫權在晚年就已經殺的血流成河,他死後又遭遇長期的血腥政治鬥爭,東吳人才面臨凋零,人心開始離散。
到孫皓上位的時候,他又進一步加劇東吳小朝廷的恐怖氛圍,隨意屠戮大臣,將整個東吳內外搞的一團糟。
更重要的是,在西晉和東吳比拼國力的關鍵時刻,孫皓建造顯明宮「大計園囿,起土山樓觀,窮極技巧,功役之費以億萬計」。
以至於史書記載:上下離心,莫為皓儘力,蓋積惡已極,不復堪命故也。
因此,西晉朝廷雖然保守和激進派鬧的不可開交,但是東吳朝廷也是四分五裂,君主和大臣,百姓和君王之間的關係碎的不能再碎。
不過這也沒什麼,畢竟從前文也能看出,即使東吳大勢已去,但依舊還有那麼多的猛人挺身而出。
然而,伴隨着宰相張悌壯烈殉國,宗室孫震慘死沙場,還有陸遜後人陸景力竭而亡,前文提到的或被斬殺或被俘虜以及投降的那些東吳幹才們,東吳最後的精氣神也被斬斷了......
要知道,丞相可是當時東吳集團的二把手,陸遜就曾擔任過此職。除此之外,東吳宗室、名將之後,獨當一面的一方大員也都犧牲了。
他們這些人都是東吳各方各面的少有勛貴後代,他們都沒了,孫皓已經無人可用了,哪裡還能有希望呢?
如果說史可法、閻應元這樣類型的人物,可以憑藉一己之力守住一座城,但是當這樣的人都紛紛陣亡時,那麼即使再有數萬軍隊,也終究是無根之萍,最終只能望風而降。
也正因如此,游擊將軍張象的1萬人不戰投降,從交趾趕回來的2萬大軍在開戰的前夜就直接逃了。
對此我們不由得感慨,從火燒赤壁的榮光,到孫皓末代君王的無奈,強弱總是轉變,君王不得不察,不可以外力為依靠,還得自圖自強,勵精圖治方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