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的聖人有三個半,分別是孔子、孟子、王陽明和曾國藩,孔孟距今太過久遠。真實人物難以還原。
王陽明和曾國藩是距今較近的聖人,但是當下看來,推崇曾國藩的人似乎遠遠多於崇尚王陽明的人。
為何大家如此看重這「半」個聖人的曾國藩,學習他的為人處世之道呢?而對於王陽明只關注他的知行合一理論。
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曾國藩留下了很多封家書。
曾國藩在其封家書中詳細闡述了他遇到的問題和困惑,以及他當時的情緒狀態。
這如同日記一般,高度還原了人物本身的思想和心態變化。排除了一些歷史記錄者的杜撰和評價性言論的影響。
而王陽明的心學理論雖然可以看出他的思想格局和理論造詣,但是關於其個人的成長曆成心得體會,尤其是情緒變化沒有完全展現。
二、曾國藩有看得見的缺點。
人們都喜歡有缺點的聖人,而不是完美的聖人。社會心理學家阿倫森等人曾經做過一個實驗,選擇48名大學生,讓你評選最有魅力的人。
候選人為四類,犯了小錯誤的精英,完美的精英,普通人,犯了錯誤的普通人。結果出錯的精英最受歡迎,其次才是完美的精英,普通人,犯了錯誤的普通人最不受歡迎。
曾國藩就是看得見缺點和瑕疵的「半個聖人」,與普通人更接近,而大眾對於與自己相似的人物總有幾分偏愛。
王陽明這樣「完全的聖人」,令普通人覺得遙不可及,所以在學習為人處世之道的時候更傾向於選擇曾國藩。
三、曾國藩並不夠聰明。
了解曾國藩的人都知道,他的並不是一個聰明的人,甚至有人稱其為愚鈍,六次科舉都考不中秀才,第七次考試才考中進士。
而王陽明就是一個十分聰明的人,小時候上課的時候就敢詢問老師:「何為天下第一等事?」老師回到:「第一等事當然是好好讀書,考取功名。」
而王陽明卻質疑到:「以我看,天下第一等事乃是做聖賢!」就這一句話就決定了其以後的路。
四、曾國藩家世背景普通。
曾國藩是富農家庭出身,其祖輩因為勤奮得已在農民中脫穎而出,逐漸向小地主轉變。
而王陽明的父親王華是狀元出身,王華學富五車,才高八斗,還參與編撰了《大明會典》、《通鑒纂要》等官修書。
曾國藩的身世更符合草根逆襲之路,而王陽明的身世決定了他的起點就高於眾多普通人。所以在大家選擇學習和模仿時,還是選擇了一條更適合自己的逆襲之路。
五、曾國藩的追求更符合當下人的理想
曾國藩屬於一步一步向前走,在沒考中秀才時,只是專心準備考試,而入朝為官時,就是一門心思解決當下的問題,目標就是晉陞,實現在超中的價值。
而王陽明是從小立志就要做聖人的人,他的思想和層次不是普通人能夠比擬的,甚至是超越時代的。
綜上所述,曾國藩是當下人們覺得努力尚可夠得到,摸得着的人物,而對王陽明則是全然的思想崇拜,卻難以企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