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遺產分配不均,史學家柳詒徵先生的珍貴古籍藏書,或是縱火焚燒,或是撕成碎片……為救藏書曾經長跪不起的柳先生泉下有知,不知會作何感想?
「中華民族比世界上任何民族都注重歷史!」柳詒徵先生如是說。在他看來,老祖宗傳下來的史書典籍就是歷史,這些文字形成的文化財富價值無可估量!
柳詒徵是誰?這個我們不太熟悉的人物,卻是民國年間人文28院士之一,與陳寅恪、胡適、傅斯年等文學大家齊名!
1880年,柳詒徵出生於鎮江丹徒書香世家。幼年父親病故,母親含辛茹苦撫養其長大。柳詒徵也很爭氣,17歲年紀便考中秀才,被譽為當地「神童」。
1901年,學業有成的柳詒徵從老家鎮江來到古都南京。憑藉出眾的才華,他在江楚編譯局找到了一個編輯的工作。
時任編譯局總編繆荃孫先生見孺子可教,便收柳詒徵為徒。在老師的指導下,柳詒徵用了一年時間編成《歷代史略》,這本書成了我國近代史上第一部歷史教科書。
現代所用「歷史」一詞,便是源自「歷代史略」的縮略,沿用至今百年不廢。
柳詒徵先生長期執教於南京中央大學,30年代擔任南京(首都)圖書館館長,其學術聲望一時無兩。
為了方便向學的文人查閱資料,柳詒徵首創「住讀制」。既允許讀者住宿在圖書館裏,其尊重學問之心,令人敬佩!
1934年,後世文史大家蔡尚思在此住讀一年,寫出歷史巨著《中國思想史》。他曾感慨地稱國學圖書館為「母校」,而視柳先生為「第一恩師」。
抗戰期間,南京即將失陷。為了保護館藏古籍,柳詒徵組織館中員工將書籍整理裝箱秘密藏於朝天宮地庫中。
抗戰勝利後,柳詒徵多次哭求接收大員,甚至「長跪以求」,最終尋回18萬冊古籍藏書。在保護和搜求書籍的整個過程中,柳詒徵兩度中風,其辛苦一般人難以想像。
想想當年的歷史坎坷,再看看當下後人嘴臉,不禁讓人唏噓不已!
1956年,謙謙君子柳詒徵老先生因病逝世。平生節衣縮食,死後家無餘財,僅留藏書10餘箱。沒成想,這些老先生視若珍寶的古籍,竟然落得如此下場!
破壞一件老物件很容易,就是一眨眼的事兒。可是把被毀壞的物件修復,卻要用數月、甚至數年時間來完成。
統計數據顯示,在2007年,全國專業古籍修復人士不足100人,此行業也被稱為「瀕危行業」。
自從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實施以來,全國共有9000餘人參加過相關培訓。然而,近萬人的修復隊伍與所需要修復的古籍相比,顯得十分渺小。
按照專家估算,以現在人員配置,需要近千年時間才能勉強修復館藏中的古籍。
古籍修復師謝龍龍平淡地說:「這是一個不需要講話的工作,這也是一個必須耐得住寂寞的職業。掙錢不多,費心不少!」
對於古籍保護和古籍修復師這個職業,您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