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元前138年,一個19歲的少年,握住一個27歲青年的手,兩人眼含熱淚,宛如一對人生知己,這兩個人分別是漢武帝與張騫。歷史上有名的張騫出西域,從這一刻開始。
二人從未想過,這一別就是十幾年,相別二人青春年少,再相遇時卻不曾想兩人已經兩鬢斑白。
劉徹依舊是那個高高在上的漢武帝,張騫卻是衣服渾身破爛,飽經風霜的模樣,究竟發生了什麼,早上當初如此意氣風發的年輕人,變成如今這個模樣。張騫帶回來的妻兒,為何又是一身匈奴人的模樣?

始出發
昔年,西漢飽經摧殘,匈奴人盤踞北方為禍中原地區,到漢武帝即位時期已有幾十個年頭。西漢背弓屈膝忍辱負重,文景兩朝的積累,給大漢王朝攢下了難以想像的國力,而漢武帝少年即位意氣風發,自年幼時便有了攻伐匈奴的宏大志願。
一日,匈奴人前來劫掠,一名匈奴人被俘獲,經過一番努力之後,從匈奴人口中得知,有一個叫大月氏的國家。

昔日大月氏盤踞河西走廊,卻不曾想難以抵擋匈奴的入侵,國家直接被攻破,國民被迫西遷,據說國破之時,大月氏的國王被匈奴所斬殺,頭蓋骨直接做成了酒杯,與當年北宋的結局何其相似。
少年就位的漢武帝本就天馬行空,於是乎,他找了志同道合的張騫,二人共謀出使大月氏,
按照常理所想,兩國有着不共戴天的仇恨,敵人的敵人便是朋友,由此,大漢王朝與大月氏的聯盟就顯得十分必要。

古代中國人地處中原,雖然自然環境佔盡了天時地利,然而,卻使得中年人止步於此,看不得外面更加天馬行空的世界,對於張騫西出的河西走廊,即便是在皇帝的眼中,也是極為陌生的。
彼時河西走廊處於匈奴人的控制之下,先不說自然環境有多惡劣,人馬一旦進入就有被逮捕的危險,而在此之前,據說只有周穆王穿越過河西走廊,聽說裏面有着難以想像的危險,以及各種奇形怪狀的生物。
即便是危機至此,張騫還是出發了。無論是少年意氣還是國家使命,他都毅然決然地帶着十幾名隨從在匈奴的眼皮子底下偷渡。

然而,這對於熟悉水草的匈奴來說,很快就發現了異常,如歷史書中所說的那樣,他被逮捕到匈奴,還被強行娶了一個匈奴女子當老婆。
從古至今,做俘虜能做到這個份上也沒誰了。除了在這裡失去自由,使其無法完成漢武帝的使命,其餘的悉如平常,與匈奴人同吃同住,共同狩獵,還有了幾個混血寶寶,一個愛自己的老婆,這一待就是11年。
然而,恬靜的生活,並沒有抹去他心中的銳氣,多少他夢回長安,神遊故國,在匈奴日久,他對於自己的使命,就越發記得深刻。

到達大月氏
有一天,他注意到匈奴人已經徹底對自己放鬆了精力,心中一聲長嘆,看來是時候離開了。他捨不得妻兒,但是更記得自己是大漢的使臣,家國之間他選擇了前者。
他和自己的身邊人準備好了行裝,倉促之下搶了幾匹馬,就這樣一頭撞入了西域大漠,多年的游牧民族生活,讓張騫擁有了高超的騎射本領,即便如此,西行之路也是相當艱險。
大漠的風霜是少有的凜冽,晝夜溫差又極為巨大,所帶的乾糧早早吃完,馬匹也早已瘦弱不堪,這卻成了他之後一段時間裏,水源和食物的來源。

飲馬尿食馬肉,然而,苦心人天不負,張騫最終還是成功地走出了沙漠,踏入了大月氏的境內。
張騫站在大月氏國王面前,動之以理,曉之以情。無論是出於對張騫的不信任也好,而是由於已經佔據了廣袤的河中平原也好,大月氏終究是因為西遷已久,不願意再回到故土。
張騫等待了十幾年,一腔熱血終於湮滅,帶着大月氏國王賜給的禮物,返回到大漢王朝。
一路上小心翼翼,可終究敵人是人多勢眾,他又一次被抓到了匈奴,但是都到了這一步,他居然還沒有被匈奴殺掉,甚至時隔幾年後,他居然帶着自己的妻兒逃回了大漢。
他又一次見到了漢武帝,後者此時已不再是剛繼位時的傀儡模樣,他是一個英明的雄主。
漢武帝十分震驚張騫的所作所為,他的功績也被漢武帝承認,特封張騫為太中大夫,並表彰功績,由此傳揚至今。

張騫雖然出使西域,並未達到理想的目的,但是他的所作所為並非無用,在他的描繪之下,大漢的軍隊對於線路有了初步的認識,也正是因為有了他的指路,才有了霍去病奇襲千里,大破匈奴的壯舉,也因如此,他被封為博望侯。
再去西域
等到大漢將河西走廊收歸版圖之時,張騫再一次作為使節出使西域,這一次,他帶了300個人,價值不菲的各種禮品,一萬多頭牛羊,浩浩蕩蕩的向西進發。一路上,引來無數羨慕的目光。

使節團抵達西域諸國之後挨個拜訪,向這些小國家盡情地展示着漢朝的強大富有,一時間,西域諸國廣受震撼,一個強大而且神秘的東方國家,此時,逐漸在西域的國家心中樹立。
帶到回來之時,許多當地的特產被張騫帶了回來,葡萄、核桃、苜蓿、石榴、胡蘿蔔胡椒等西域物產都成了大家今天餐桌上不可或缺的食物。張騫彷彿是完成了人生夙願,公元前114年,張騫沒有遺憾的,離開人間。
他出現時,大漢尚不知有西域存在,他走後,西域已經成了大漢的一部分,最終變成了今天的新疆省。

而且也是由於張騫的存在,原本沒有聯繫的東西方聯繫在了一起,絲綢之路,成了東西方之間聯繫的重要方式,張騫也被譽為世界史開幕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