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上長壽的皇帝並不少,但是能在身體倍棒,吃嘛嘛香的年紀主動放棄帝位的皇帝卻是鳳毛麟角。
而南宋的開國皇帝趙構就是這些鳳毛麟角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個。
其實說趙構是開國皇帝,是有些抬高他了,因為他的南宋並不是真真切切是他自己打下來的,而是在不斷逃跑的過程中拉扯起來的。
如果以開國皇帝的厲害程度做個排行榜的話,趙構能排進前三,當然是倒數的。
趙構不僅逃跑的功力一流,還很能看開世間的權力和地位,這些也註定了趙構是一個長壽的皇帝。
細細算來,趙構活了81歲,但是他當皇帝的時光卻只維持到56歲,因為在趙構56歲的時候,他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那就是退位。

皇帝退位也不是一件稀奇的事情,從古至今退位的皇帝也不在少數,可是退位之後還活了25年,並且沒有把皇帝之位傳給自己的兒子,在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中,或許只有趙構一個人了。
被趙構看中的接班人是趙昚,也就是後來的宋孝宗,他是趙構的養子,更是宋太祖趙匡胤的七世孫,也就是說,作為趙光義一脈的趙構,把皇位又還給了趙匡胤一脈。
這究竟是趙構的無心之為,還是他的良心發現,亦或者是無奈之舉呢?
為了說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就從宋朝開國之後的兩大懸案說起。
北宋兩大懸案
皇帝輪流做,今日到我家。
對於趙匡胤的弟弟趙光義來說,他就有一個夢想,他的夢想很簡單,就是做一把皇帝,過一回癮。
趙光義的這個想法好是好,不過實施起來卻很困難,因為經過一千餘年的封建帝制的傳承,皇帝之位是講究父死子繼的,也就是說即便趙匡胤死了,那也輪不到趙光義來做皇帝,畢竟趙匡胤是有兒子的。
可是,事實再次向我們證明了歷史之所以精彩,是因為處處都有意外。
對於趙匡胤來說,他人生中的意外,就是和弟弟趙光義喝了一場酒。
這場酒趙匡胤喝得很莫名其妙,門外的士兵不僅聽到了斧子擲地的聲音,還看到了蠟燭映照下這兩人的影子相互纏鬥了一番,可是這些士兵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當然也不敢問發生了什麼事,畢竟在他們看來,這是皇帝的家事,這便是宋朝著名的懸案——斧聲燭影。
這場酒過後,趙匡胤死了,更讓人想不到的是,趙光義竟然當上了皇帝。
而此時趙匡胤的兒子依然還有人活着,年紀最小的趙德芳已經長大成人,具備了當皇帝的能力,可是他就是沒能當上皇帝,因為趙光義還拿出了他的老母親留下的金盒子。
這個盒子里並不是裝滿了金銀珠寶,而是一份由趙家老母杜太后口述,由趙普記錄的一份遺訓,內容是勸說太祖趙匡胤死後傳位於其弟趙光義,趙光義死後傳位於趙延美,趙延美死後傳位於趙匡胤後嗣,以此類推。

這樣就完美地實現了趙家三兄弟皇帝輪流坐的偉大構想,這便是宋朝另外的一個懸案——金匱之盟。
從這兩個懸案我們不難看出,趙匡胤的死並不單純,死於他殺的概率不低,而嫌疑最大的人就是趙匡胤的親弟弟趙光義。
趙光義一脈壟斷帝位
既然有了金匱之盟,那麼趙光義死後的皇帝該是趙延美才對,可是遺憾的是,趙延美沒有好命來享受兩位哥哥打下來的江山,在趙光義繼位之後,趙延美莫名其妙就死了,而趙匡胤一脈對於皇位有威脅的人,也先後都去世了。
就這樣,趙光義表示很無奈,因為他只能「無奈」地把皇帝傳給了自己的兒子,從趙光義的兒子宋真宗趙恆繼位之後,趙光義一脈其實就壟斷了本該屬於趙匡胤一脈的皇帝之位。

有了趙匡胤和趙光義良好的開頭,趙恆等人當皇帝也是順風順水,但是到了宋徽宗趙佶統治時期,北宋每況愈下,不僅打了敗仗,連國家都被滅了,趙佶為了不做亡國之君,就把皇帝傳給了兒子宋欽宗。
可是此舉明顯是掩耳盜鈴的做法,結果是宋欽宗,宋徽宗都被俘虜了,這就是歷史上的靖康之難,而在這次大難中,趙光義一脈的皇室人員,幾乎全部被金人給俘虜了。
好在趙光義這一脈中還有趙構跑得快,沒有被抓住,所以就趙構就在風雨飄搖中樹立起了南宋的大旗。
趙構傳位之謎
趙構是一個開國皇帝不假,但是他卻也是一個性情中人,而且還是相對比較鍾情的皇帝,趙構一生只有一個親生兒子,即宋簡宗趙旉,不過這個兒子命太薄了,三歲的時候,因為侍女踢倒了一個火盆,發出了巨大聲響,活活給嚇死了。
而自此之後,趙構再也沒有生兒子,這樣一來傳承上就斷了,為了延續皇位傳承,趙構就從宋太祖趙匡胤一脈中收養了兩個兒子,後來繼位的宋孝宗就是地地道道的宋太祖的七世孫,後來趙構在56歲的時候就自願退位,把皇帝之位傳給了宋孝宗,自此大宋的江山又回到了趙匡胤一脈。

那麼這裡就有兩個問題出現了,其一,趙構為何要退位,其二,趙構為何非要從趙匡胤一脈中選養子,我們一個一個來解答。
對於第一個問題,其實我們在上文也有所提及,趙構退位的原因,不是被逼的,也不是因為身體不好,更不是良心發現覺得要趕緊給趙匡胤一脈把皇位騰出來,而是因為趙構不貪權和沒有親兒子。
趙構本身就是一個權力欲和能力都不強的人,但是他的權謀卻很高,在他看來,只要自己提前退位,那麼他的後半生就衣食無憂,畢竟自己沒有親兒子,想要養子孝順自己,那就需要把能給他的都給他,還得儘早給,所以趙構拱手讓出了帝位。
對於第二個問題,不少人認為趙光義一脈在靖康之難時,都被金人給擄走了,趙構想要找個繼承人也沒有,其實並不是這樣,金人擄走的只是皇宮裡趙光義一脈的後代,皇宮之外的後代並沒有被擄走。

比如說趙光義的孫子趙允讓,這一脈就有很多後代並沒有在靖康之難中被擄走,在趙構建立南宋之後,他們仍然承襲着濮王。
所以說趙構選擇趙匡胤這一脈的後代為養子,其實是有目的性的,什麼目的呢,那就是收買人心,當時宋朝遺臣大多都傾向於趙匡胤一脈,順着大臣的心意,明顯可以讓他們甘心為南宋賣命。
而趙構也認為北宋遭此大難是因為他們這一脈對趙匡義一脈迫害的因素導致,所以他為了彌補先人的「過錯」,在自己沒有兒子的情況下,選擇了還政於趙匡胤一脈。
對此,您怎麼看?
參考文獻:《宋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