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55年大授銜期間,有少數將領的軍銜評定頗為為難,他們是屬於高開低走的將領,其中李赤然就是高開低走的典型,他在紅軍時期就是軍政委了,大授銜時卻是副軍級,對他軍銜的評定讓羅榮桓感到為難。

羅榮桓時任總政治部主任,負責授銜的工作,他對李赤然的軍銜問題拿不定主意,一方面是李赤然在黨內和軍中資歷老,足以授中將銜 ,另一方面是李赤然當時的職務級別不高,按理該授少將,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矛盾的問題呢?
這就得從李赤然的特殊經歷說起,他是陝西子長縣人,出生在一個富裕家庭,其父是遠近聞名的銀匠。李赤然求學期間深受進步思想影響,在13歲時加入了共青團,還見到了謝子長將軍。
1929年,15歲的李赤然就被批准入黨了,起初他被安排在地下交通站工作,由於工作出色,他被提升為區委書記,為了躲避敵人的搜捕,他利用教師的身份為掩護,多次為組織傳遞情報立功。

1933年6月,李赤然不幸被敵人抓捕了,他在獄中遭受了敵人的酷刑拷打,不過他卻始終堅守秘密,任憑敵人任何折磨,他也始終不肯透露秘密,終於在組織的營救下,李赤然得以恢復自由。
由於李赤然的身份曝光,謝子長推薦他進入了陝北紅軍工作,從此李赤然走上了軍旅生涯。雖然沒有受過正規的軍事教育,但是李赤然卻頗有軍事天賦,他從連指導員,僅僅用了3年時間,就被提升為紅27軍政委,成為了正軍級幹部。
1937年1月,李赤然被安排進入紅軍大學學習,畢業後被任命為紅軍獨立師政委。在紅軍改編為八路軍之後,絕大部分將領的職務都降低了,李赤然也不例外,他被任命為八路軍留守兵團警備五團政委。

從一線部隊調到後方,李赤然在後方戰場上仍表現出色,他多次指揮警備團挫敗日偽軍妄圖跨越黃河的陰謀,有利的保衛了延安。鑒於李赤然的出色表現,聶榮臻建議把他到晉察冀軍區工作,擔任第九分區司令兼政委。
然而由於留守兵團同樣面臨人才短缺的問題,聶榮臻的請求沒有被批准,李赤然繼續留在留守兵團工作,對此他毫無怨言,李赤然多次表示,無論在哪裡工作,都是為國為民。
不過身為後方的將領,李赤然自然不如前線將領有那麼多立功的機會,相比而言,那些與李赤然同期的將領在前線都得到了提升,而到了解放戰爭之初,李赤然卻仍只是一個團級幹部。
1946年5月,李赤然得到提升,出任警備第一旅政治部主任,後來被調往西北野戰軍,擔任過縱隊政治主任、第6師政委等職,1949年2月,李赤然被任命為第4軍第12師政委。

在大授銜前級別評定的時候,李赤然還只是第4軍副政委,屬於副軍級幹部,按理該授少將銜,羅榮桓對此感到為難。後來李赤然主動找到羅榮桓,表示自己對軍銜和待遇並不看重,最終李赤然被授予少將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