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常有文物被發佈到網上後一炮走紅,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樂於走進博物館,「看展式社交」成為了當下年輕人喜愛的社交方式之一。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社交平台上「博物館奇妙日日夜夜」話題里,大家陸續分享着自己逛博物館遇到的趣事和心得,而更多網友則從中種草了不少冷門博物館和讓人長知識的文物。
第一塊化石長尾納羅蟲有個優雅的名字「周小姐蟲」
有網友3月在一社交平台分享了「在博物館發現了一位了不起的女性」,他在宜昌博物館《開闢鴻蒙——動植物化石及岩石礦物標本展》中,看到了一個名為「周小姐蟲」的標本,非常好奇它的命名。 經過檢索,他看到了這樣一段描述:在雲南澄江動物群中,第一塊化石長尾納羅蟲有個優雅的名字——「周小姐蟲」,它是以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所高級實驗師周桂琴的姓命名的。修化石是一項非常細緻和繁複的工作,周桂琴在17年間修了澄江生物群的10萬餘塊化石,使得億萬年的遺迹得以完美呈現。為了肯定她的成就,在雲南澄江發現的第一塊長尾納羅蟲用了她的姓氏命名。
關於這種命名方法,隨即有網友提示說,為了感謝前輩學者為後續研究者打下的基礎,以新物種的名稱來表達對學界前輩的紀念,也是一種常見的命名方法,比如「導師互敬蟹」,就是用以致敬已故甲殼動物專家劉瑞玉院士;「維蕃雞油菌」則是為了紀念我國菌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裘維蕃,他在雲南發現了國內第一個雞油菌屬新物種。不少網友留言表示,沒想到從博物館館藏文物的信息還能延展出對其他門類的了解,真是長知識。
「逛博物館的日常之一就是收集表情包」
除了發現新的知識點,博物館、美術館的打開方式還有很多,譬如有些網友就表示,自己的人生愛好之一就是「在博物館裏找尋白眼」,他發佈的中外博物館裏的展示品照片簡直就是一個「翻白眼合集」。 這也引來一些網友的贊同,表示自己逛博物館的日常之一也是收集表情包。有網友發佈了兩張在婺源博物館拍到的「鍾馗圖卷」,他說,仔細看完只能說,「中國人擅長做表情包這件事,大概也是古已有之,寫在基因里的,若不是博物館標註為清代藏品,這樣的構圖和表現形式定然會被認為是現代藝術品。」 記者看到,圖中數十位鍾馗,形態和表情各異。網友評論認為,這非常適合做周邊,可以做印章,做膠帶,印在帆布包上也行,整面滿印,或者白色布包上印上一兩個也都可行,簡直就是現成的素材庫。還有網友說,看到這麼多鍾馗,已經條件反射地在找不同了,讓自己想起了消消樂遊戲。
記者在多個話題里看到,年輕網友們非常善於發現文物的可愛之處,也就不自覺地為表情包庫增添了素材。比如有網友發佈的法鏡寺石窟的二立佛,「簡直就是表情包本包,已經腦補了『哦嚯嚯嚯嚯嚯嚯』的音效」。還有網友查證資料後表示,該寺石窟內幾尊佛像,初定為北魏中期年間建造,但頭部損毀,僅存身體部分石胎,頭部是後來修復的,而且成為了「表情包」一事,早就引發過網友的熱議。
除了發現這些趣點,很多人也在博物館收穫感動。有網友在洛陽博物館看展的時候,看到有個年輕人正在對照着展品做泥塑,在他看來這真是太美好了。還有網友在人來人往的觀展隊伍中看到有個女孩在對着展品畫畫,「因為畫的是平視的角度,站着畫就成俯視了,而蹲着成仰視,跪着剛好……這精神」。
#你去過最冷門的博物館#成種草話題
除了用當下的眼光去發現文物的有趣之外,不少網友也分享了一些冷門博物館,在#你去過最冷門的博物館#話題里,「洛陽古墓博物館」的提及率最高,很多網友表示種草了。
洛陽古墓博物館
有網友參觀後發佈了多圖表示,「作為一個看過《盜墓筆記》全集的盜墓迷,景帝陵和前兩個漢代墓穴確實把我嚇住了,慫得不敢進不敢看棺材,不過後面幾十個就無所謂了。每一個墓穴都只還原了一部分,進入的並不深,所以也不會有不適感。」 據資料顯示,洛陽古墓博物館坐落在洛陽城北的邙山上,是世界上第一座古墓葬類專題博物館,也是國內唯一一座集帝陵、古墓葬及其附屬文物、磚雕石刻和古代壁畫為一體的大型墓葬類博物館。走進洛陽古墓博物館,打開一扇古代墓葬產生、發展、演變的「歷史之門」,了解墓葬中蘊藏的時代信息和文物故事。透過「天界圖」了解漢代人追求長生不死羽化升仙的神奇故事,觀摩「出行圖」洞悉墓主人出行時的威嚴顯赫場面。在這裡,能看到盛世唐朝胡人牽駝、牽馬的儀仗隊列,還能看到唐代女子前衛時髦的「時世妝」,以及僅在史籍中描寫的唐代「花鳥畫」、宋代流行的孝子故事圖集、明代十二女子伎樂表演等等。
而喜歡瓦當的博物館迷挖掘到了西安秦磚漢瓦博物館,有網友表示,這是自己偶然發現的,畢竟西安旅遊攻略里「安利」這裡的不算多,「挺遠的,也不大,如果對瓦當感興趣,一定會很喜歡」。據悉,館藏自西周至明清各個時代、各種紋飾的瓦當和古磚2600個版別3000餘塊,是國內館藏瓦當數量和品類最多的「秦磚漢瓦」專題博物館。
另外還有嫩江市墨爾根古道驛站博物館,是中國首個以古驛道驛站為主題的專題博物館。其他還有重慶白鶴梁水下博物館、貴州省三都縣板告村的水族家庭博物館等。
文物的存在連結了時空交錯中的古今
在與博物館相關的話題中,「你為什麼喜歡逛博物館」也很有代表性。網友們紛紛表示,穿越時空而來的它們,依然熠熠生輝。文物的存在,連結了時空交錯中的古人和今人,「去看看展櫃里,幾千年來,經得住時間考驗的審美是什麼樣的」。
比如有網友發佈了一組他在香港海事博物館拍攝的照片。他說,一個城市的博物館如何建設如何規劃,就是在反映這個城市如何面對歷史,如何看待歷史,就是在反映這座城市公民教育的內容與方向。
很多網友感慨,如今在不同的城市卻總能看到熟悉的店鋪,不少商業化建築多少有些同質化,而如果想了解這座城市的歷史,當地博物館最有話語權,看完那些帶有地域特點的展品,頓時就感覺這個城市很是鮮活可愛。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孔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