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已經討論爛了。在這裡就不說這個計划到底能成功還是失敗了。只分析一下為什麼諸葛亮不願冒險。從國家實力來看,蜀漢是三國中最弱的一個,天下十四州魏國就一家就獨佔了10州,最可怕的是曹魏。當時佔據了經濟和政治中心也就是關隴地區,而吳國有揚州荊州和交州三州,其中荊,揚兩州還是與魏國共有的;蜀漢在丟掉了荊州的數郡後,只存有益州之地。根據當時的官方資料,蜀漢滅亡時只有28萬戶、94萬人,而東吳滅亡則有52.3萬戶,230萬人,曹魏的人口則有66萬戶,443萬人。這個數據很可能因為統計口徑的原因被縮小了,但是相對實力差這一方面還是很有參考價值的。

人口差距直接反映到軍事實力上。三國的人口與軍隊比例基本一致。曹魏當時的總兵力30多萬有的說是40萬。蜀漢建國時夷陵之戰損失慘重,所以留給諸葛亮的人力資源有限。南中叛亂諸葛亮平定後吸納了南中的人口,壯大了自己。當時的蜀漢總兵力也只有6萬多,據說後來好像兵員發展到10萬,到底是不是誇 張,就不得而知了。而吳國的軍隊最多也就是20多萬。也就是說吳蜀加起來兵力還沒有曹魏多。指望蜀漢單挑,戰勝魏國更是難上加難。當然了,打仗不一定靠兵力多取勝。有人一定會說,劉邦為什麼會成功?其實諸葛亮北伐也是學劉邦,只不過諸葛亮沒有劉邦的運氣,劉邦面對的是一群諸侯,而諸葛亮始終面對的是一個,具備北方統一的國家,諸葛亮《隆中對》規劃的進攻路線就是出於秦川,也就是從漢中直插關中。

漢中和關中被秦嶺隔開了,秦嶺東西長800~1000里,南北寬達200~300里,平均海拔在2千米以上。從漢中到關中。總共有5條道路,分別是祁山道、陳倉、褒斜道和子午道。當然了,祈山通往隴西是路程最遠的,而諸葛亮放棄魏延的計謀,走的最遠的路,主要原因有兩點:一,這條路道路雖然路程遙遠,但是路好走。用諸葛亮的話就是「安從坦道,可以平取隴右,十全必克而無虞」。隴西這地方離曹魏的統治中心比較遠,說的簡單點,就是統治基礎比較薄弱,駐軍兵力不足。蜀漢可以輕易奪取這些地方。一旦奪下隴西隴右至涼州,就能增強蜀漢的綜合實力,然後再奪取關中,為將來入滅曹魏打好基礎。二,隴西和涼州是一個軍事資源相當豐裕的地方。涼州有戰馬,像什麼董卓馬騰父子靠着就是西涼兵。縱橫天下的。如果得到涼州的馬和涼州鐵騎的助力,那麼蜀漢就能打造一個與曹軍虎豹騎相抗衡的騎兵。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兵出祁山後,達成了相當大的戰果。「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應亮,如果不是馬謖街亭之敗,說不定諸葛亮還真能在隴西穩住陣腳。知道為什麼諸葛亮不同意魏延了吧?是因為曹魏的遠道奔襲能力要比蜀漢軍隊快得多。如司馬懿是殺掉孟達,就能看出曹魏的騎兵速度之快。而蜀漢的精銳部隊也稱無當飛軍是山地步兵軍團。即便魏延真的能奪取長安,當時的諸葛亮大軍能不能和魏延會合,諸葛亮心中沒底,可以這樣說比速度你能快得過人家馬嗎?這才是諸葛亮否定魏延主因,至於說怕什麼損失那些人,有點牽強附會。但是以蜀國想要對抗曹魏不用奇謀,只用正謀,就想取勝是不可能的,歷史也告訴我們了。而第一次往往具有隱蔽性,可以趁着曹魏的主力在防東吳快速奪取關中,諸葛亮後期越來越難打,主要原因就是曹魏以關中為基地展開反擊,所以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