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和炸,是一種以旺火讓原料受熱成熟的烹調方法,烹飪各具特色

炒這是一種以旺火(一般先旺火後文火)、小油量(約為原料的6/100)將原料貼板顛翻兩面受熱成熟的烹調方法。炒在西菜中用途不廣,適用於半製成品及生原料,尤以蔬菜為多。被炒的原料一般都要加工成較薄的或小型的丁,條、絲、片、塊、粒等形狀。操作時火候掌握十分重要,太旺易焦,太弱則易變色成糊。常見有勒洋納司(美)、白脫炒刀豆、炒牛肉絲(俄)等。

勒洋納司(洋蔥炒馬鈴薯)原料(制五客):馬鈴薯(5兩)洋蔥絲(1兩5錢)色拉油(1兩)精鹽(1分5厘)胡椒粉(2厘)製法:將馬鈴薯削皮,煮熟(熟而不爛),冷卻後切成1分5厘厚的薄片。洋蔥剝去外衣,洗凈,對開後橫切成絲。用旺火燒熱法蘭板,以色拉油布滿於法蘭板底,投入馬鈴薯片、洋蔥絲和精鹽、胡椒粉,邊轉邊翻,至成熟呈金黃色即成。特點:香糯、咸鮮。

炸,是用旺火讓原料在油中受熱成熟的一種烹調方法。此法適用於加工成絲、條、片、塊等小型葷蔬原料,在西菜中應用較廣。炸時油量要大,原料應被油浸沒。操作時掌握油溫甚為重要,太高會使成品外焦里生,太低則又易使成品脫殼或變形,或由於油炸時間過長而導致原料外硬里干,肉質變老,影響質量。原料經油炸後,外表香松,內質鮮嫩肥口。由於菜肴的口味和要求各不相同,故在具體方法上,又可分為干炸與濕炸兩種,干炸又有生炸與熟炸之別。

生炸:是將生原料撒上調料,經過拍粉,拖蛋,擂上麵包粉,下油鍋炸熟的一種烹調方法。生炸可使成品色澤表面金黃,內部呈鮮紅色,外酥香內鮮嫩。常見有咕士林(法)、炸明蝦、格力(碎)牛仔等。咕士林(炸魚條太太沙司)原料(制一客):非利米魚(2兩5錢)炸馬鈴薯絲(5錢)五色蔬菜(1兩)雞蛋(1個)色拉油(1斤,約耗3錢)白脫油(3錢)精鹽(1厘)胡椒粉(半厘)麵粉(2錢)新鮮麵包粉(6錢)太太沙司(5錢)製法:將鮮雞蛋撞入碗中,攪成蛋糊。將非利米魚均勻切成2寸長、小指般粗的長條8條。再在米魚條上撒上精鹽、胡椒粉,拍上麵粉,拖以蛋糊,擂上麵包粉。法蘭板內加入色拉油燒熱後,將生米魚條投入油炸,先旺火後文火,待炸至呈金黃色,取出瀝油。另備法蘭板,加入白脫油,經加溫溶化後,投入炸魚條,輕輕顛翻幾下,即可裝入盤內。盤邊配以炸馬鈴薯絲、太太沙和五色蔬菜即成。特點:色澤金黃,外松香內鮮嫩肥口,略帶酸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