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不應該罵娃哈哈
分類:美食
瀏覽數:5325
5月15日,娃哈哈針對近期「今麥郎代工」事件做出回應。娃哈哈方面表示,去年因水產品市場需求快速增長,故公司的產品結構對應調整,導致公司出現產能緊張,娃哈哈迅速啟動了應對措施,委託代工廠生產同時進行自有設備改造與投資新建工廠。不過,在熱搜話題下鮮少有人提及:華為問界汽車由賽力斯代工,蘋果手機依賴富士康製造,百事可樂與康師傅共享生產線。這場輿論風暴的本質,實則是大家對企業代際傳承的過度審視,以及對改革陣痛的非理性反應。「聯銷體」模式構建的龐大線下網絡、充滿人情味的管理文化、深植民族情懷的品牌形象,構成了其獨特的競爭壁壘。但正如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所言:「動蕩時代最大的危險不是動蕩本身,而是仍然用過去的邏輯做事。」 消費市場正從渠道為王轉向產品與品牌驅動,當70後、80後、90後不再年輕,娃哈哈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宗馥莉掌舵後的改革,本質是在傳統地基上嫁接現代管理體系:重構經銷商生態、迭代年輕化產品、推動組織職業化轉型、建立現代化供應鏈。值得注意的是,這場被外界誤讀為"顛覆傳統"的變革,實則保留着宗慶後管理智慧的精髓——娃哈哈「家文化」。2024年一線員工薪資總額增加4億元,生產、營銷崗位一線員工工資薪酬分別提升23%和31%,杭州核心地段的娃哈哈秋濤人才公寓近期也開放了內部申請。比如,娃哈哈387 件商標的歸屬之爭,說到底就是娃哈哈企業改革的陣痛。正如經濟學家周其仁所言:「中國企業的成長,本質是產權制度和管理體制的雙重突破。」又比如,娃哈哈的代工生產。從商業邏輯審視,代工策略是現代化企業的明智選擇:新建飲料產線需投入數億元,回報周期長達十年,而通過oem模式,娃哈哈得以將有限資源聚焦於新品研發與市場拓展。這種"輕資產運營"與瑞幸咖啡的逆襲路徑異曲同工——根據第三方機構測算及供應鏈改造路徑推演,瑞幸咖啡通過開放供應鏈合作,單杯成本較自建工廠時期下降約40%,最終完成從巨虧到盈利的驚天逆轉。另外,這種模式在全球飲料巨頭可口可樂身上也有體現。可口可樂北美市場的過半以上產能都是通過第三方代工生產,但是依然保持着 99% 的產品合格率。宗馥莉2004年起就已經開始在娃哈哈基層工作,至今已經20餘年,時間已經足夠的長,長到了見證企業的起起伏伏。事實上,娃哈哈2013年創下782億元營收峰值後,業績在400-500億區間徘徊整十年。這失去的十年,正是新一代年輕人成長的10年,正是電商高速發展的10年,正是國內需求日新月異、差異化的10年!也是元氣森林憑"0糖"概念狂飆、蜜雪冰城借供應鏈優勢出海的關鍵期。這些都倒逼着,宗馥莉不得不重視推行品牌年輕化、供應鏈現代化。新一代年輕消費者對飲用水的需求,早已超越 「解渴」 的功能層面,轉而追求情緒價值與文化認同。元氣森林的崛起證明,一瓶帶有 「國潮」 標籤的氣泡水,能以高出傳統礦泉水 3 倍的價格佔據貨架 c 位。娃哈哈固然擁有老一代年輕人喜歡的ad 鈣奶、營養快線等經典產品,但是並不能因此而放棄新一代年輕人市場。所以,宗馥莉很早就積極推動娃哈哈與其他品牌的跨界合作,推動產品創新,如與泡泡瑪特、英雄聯盟等品牌的聯名產品,以吸引年輕消費者。假如,娃哈哈試圖進入東南亞市場、乃至全球市場時,是耗費 2 年時間自建工廠,還是通過當地代工企業快速鋪貨?顯然,後者更符合商業邏輯。正如蜜雪冰城通過 「本地供應鏈 + 區域代理」 模式,在東南亞開出 5000 家門店。所以,娃哈哈如果想要進一步做大做強,走出國門,必須重新審視供應鏈現代化的重要性!說到底,這些都是整個民營企業代際傳承的縮影。當 「創一代」 的個人魅力成為企業靈魂,「富二代」 該如何接棒?是延續傳統路徑,還是打破重來?宗馥莉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後者,而這種選擇註定伴隨陣痛。商業史上的轉型典範給予我們啟示:三得利歷經十年陣痛才完成全球化蛻變,正大集團用十五年實現從農牧到零售的跨界。在宗馥莉致員工的內部信中,有這樣一句值得深思:「改革不是為了否定過去,而是為了讓未來值得期待。」當下次在便利店遇見娃哈哈的國潮新品時,我們或許該多些包容——那些印着十二生肖的瓶身上,承載的不僅是一代人的童年記憶,更是中國民營企業向現代化治理躍遷的勇氣。畢竟,一個國家的全球競爭力,終究需要千千萬萬個在改革中涅槃的「娃哈哈」來支撐。
2025,註定不平靜。
在大轉型過程中,家庭財富正在發生大遷徙與大洗牌。
此次會議帶來什麼影響?二季度還會有哪些刺激政策?
我們一起了解政策趨勢和經濟走勢,找到確定性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