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讀 | 榆錢兒包子

在北方,春天最觸動心弦的三大野菜:苜蓿、苦菜、榆錢兒歡樂登場了。春天帶來的幸福感,最直接的詮釋與滿足,莫過於舌尖上的狂歡。

榆錢兒摘回家,怎麼吃?


小時候家裡窮,用榆錢兒充饑,從樹枝上直接捋到嘴裏,那是充滿童趣和對自然風味的直接體驗。如今吃榆錢兒,吃的是情懷,吃的是健康,咀嚼的是鄉愁……增添了很多情愫。


最近經常刷到做榆錢兒飯的視頻,有榆錢兒和面捏成團蒸着吃的;有拌面蒸窟壘炒着吃的;有打入雞蛋炒着吃的;也有蒸包子吃的。


猶豫來猶豫去,最後決定蒸包子。

如今,生活富裕了,人也開始矯情,吃榆錢兒的程序也複雜了。


蒸包子吃,發麵是第一步。如果面發好了,包子蒸出來蓬鬆暄軟;面發不好,包子出鍋就瓷實,口感不好。


發麵是個技術活兒。溫水和面,適量酵母粉,兌一點牛奶更好。用筷子順着一個方向攪成團,軟和一點,用保鮮膜覆蓋嚴密,面盆放到熱乎一點的地方,蓋個厚毛巾。

撿去雜枝的榆錢兒反覆沖洗了五遍,熱水燙了,冷水沖涼,攥成團備用。壇里取出一塊肥瘦相間的燒豬肉,切成丁。情有獨鐘的馬鈴薯絕對是配角,它既不能缺場,也不能搶風頭。一塊馬鈴薯削皮後切成丁,蔥姜蒜末放入碗里,倒少許醬油、醋、鹽等各種調料。


起鍋放入燒豬肉丁、馬鈴薯丁,一起慢火翻炒,等燒豬肉里的油逼出來了,肉色泛紅,馬鈴薯也八分熟了,改大火,調料集體入鍋,「呲啦」一聲,滿屋子香飄四溢。改回小火,翻炒均勻。關火,把榆錢兒團扔進去,添加適量鹽和乾薑面兒,翻炒均勻。包子餡兒做好了。

您瞧瞧!口感滑嫩的燒豬肉與春天裏綻放的嫩芽搭配,這比例適中、色香味俱全的包子餡兒,簡直令人垂涎欲滴!


面早己發好,膨脹到翻倍,用手一扒拉,扒拉出均勻的蜂窩狀窟窿。麵糰揉了再揉,揉到不沾手,二次醒發十分鐘左右。

老母親傳下來的捏包子手藝派上用場了。人們常說:「包子好吃,不在褶子上」,可是誰願意拒絕這視覺上的美感呢?

鍋里水開了,包子上屜,耐心等待十五分鐘。熱氣騰騰的榆錢兒包子出鍋了!

咬一口下去,暄軟的麵皮吸收榆錢兒汁水後略帶濕潤感,咀嚼時有輕微彈性‌。野菜的野趣和家常面點的樸實感相和,這是「春天濃縮」的複合味道。媽呀!香迷糊了!


編輯:李由
校對:郭娜 張夏青
審核:楊陽
終審:王紅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