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山東德州的美食,武城的煊餅絕對能排的號的,我是聊城高唐人,但是對武城的煊餅記憶非常深刻,那還得說小時候的物資交流大會上,整整一排全是武城煊餅。
記得小時候,我們高唐每年都是有物資交流會的,俗稱「趕會」,趕會的時候有馬戲團、歌舞團、雜技等團體的大棚,也有各式各樣賣東西的攤位,可是要說什麼最誘人,對於孩童來說,煊餅絕對是吸引人的食物之一。
那時候煊餅的攤位都是搭着草棚子的,幌子上寫着郭庄煊餅,裏面煙氣環繞,食客們或整二兩小酒,或單純就是吃着煊餅,覺得那麼的愜意。門口通常是有兩個爐子的,一個爐子是烙,是一個鏊子一樣的東西,另一個是烤着石子的爐子,鏊好了就在那石子爐子上烤制。爐子皆燒着柴火或者豆萁,煙氣環繞着,配合著煊餅的香氣,讓人不可抵禦。
尤其是包制煊餅的餡料,一眼看去全是肉,這在80年代還是非常誘人的,我只是看到那餡料就挪不開腳步了,每每要買上一個解解饞的,一個煊餅,一切四份,一口下去,熱騰騰的煊餅,外焦里嫩,肉餡鬆軟,還有種石子烤制的焦香味兒,真的是唇齒留香,油是挺大,確實也蠻解饞的。
煊餅的煙火氣確實是很足的,尤其是在石子烤制的過程中,油滴在石子上飄出濃濃的油煙。可是煊餅還就是吃的這種油煙味兒,沒有油煙味兒不就是普通的肉餅嗎?那是一種特殊的香氣和肉香味混合的味道,很讓人喜歡的。
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們這裡趕會,看完歌舞團表演,男人們通常是要喝點小酒的,而在煊餅的棚子里也是最合適的,既能當下酒菜,又能解飽,微醺之後,酒足飯飽,晃悠着回家,這就是一天的快樂。
其實我更愛看煊餅的製作過程,在擦油的面板上把麵糰擀開,肉餡攤勻後軋成餅,把煊餅先放在鏊子上刷油旋轉烙挺實,再放石子上烘烤,並且不時刷油翻個,煙氣環繞着。肉用的是精肉,羊肉香菜的是最經典,只看去就吸引人。
就算是在目前,我們這裡仍舊還有賣煊餅的,有的改變了工藝,就是純烙制和烤,有的還是遵循傳統。我還是喜歡吃傳統的煊餅,有時候朋友說,哪裡有了煊餅,我就會說,用石子劈柴烤不,如果沒有,我就覺得沒必要去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