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達5.88萬斤!泉州蛇年「大米龜」製成,還可「線上乞龜」……

「乞龜」是閩台兩地一項古老、傳統的民俗文化活動,在泉州、澎湖兩地均得到較好的保存和推廣。臨近春節元宵,泉州天后宮疊制了一隻5.88萬斤的「大米龜」,正月初一將開放供遊客觀賞,元宵節開展「乞龜」活動點睛儀式,祈福新的一年闔府安康、吉祥如意、美滿幸福。

1月24日上午,記者來到泉州天后宮,「米龜」已疊制完畢,由「平安米」疊制而成,卧在大殿外,吸引不少外地遊客拍照打卡,沾沾喜氣。

記者了解到,這隻 「米龜」重達5.88萬斤,由澎湖的6位制龜師傅與泉州制龜師傅聯手製作完成。「這幾天,我們還在疊制一隻『水果龍』,由菠蘿、香蕉、蒜苗等水果和蔬菜組合而成,除夕前將亮相。」泉州天后宮相關負責人介紹道。「乞龜」點睛儀式仍在元宵當天舉行,持續到正月十七,歡迎市民和遊客直接來天后宮 「摸米龜」。

據悉,「乞龜」流行於泉州和澎湖一帶,人們將一袋袋大米堆成龜的形狀,通過觸摸其各個部位來祈求平安如意。

對於如何摸「大米龜」祈福,有一個富有趣味的說法,若繞着「米龜」順時針轉上一圈,觸摸不同位置便能獲得不同祝福。「大人希望摸龜討個好彩頭,孩子們則似懂非懂地輕撫『米龜』,跟着念上幾句吉利話。」正帶外地朋友來天后宮參觀的市民陳女士介紹道。

自2007年泉澎兩地共同舉辦「乞龜」活動以來,已成功舉辦了18屆,澎湖天后宮每年春節前夕都會安排師傅來到泉州天后宮,與泉州傳承人共同將一袋袋「平安米」堆疊成「大米龜」,為泉州和澎湖兩地鄉親祈福,並於正月十五舉辦「乞龜」點睛儀式,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乞龜」民俗活動的美好寓意充分寄托在「摸米龜」上,疫情防控期間,泉州天后宮開始採取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舉辦活動,在大殿疊制迷你版「大米龜」,並創新推出了「ar乞龜」小程序,讓群眾足不出戶也能體驗「乞龜」民俗。今年,大家也可通過關注「泉州市文物保護中心」微信公眾號,進入「ar乞龜」小程序線上參與。

「 『乞龜』民俗文化活動是泉州春節期間的重要民俗文化活動,豐富了節日期間廣大市民群眾的文化生活,有力促進泉台民俗文化交流與合作,營造『兩岸一家親』的美好氛圍。」泉州天后宮相關負責人介紹道。

日前
由泉州市文物保護中心主辦的
第19屆泉澎乞龜
線上民俗文化活動
正式開啟啦

即日起,市民群眾可通過「泉州市文物保護中心」微信公眾號,點擊「線上乞龜」模板進入活動頁面,共有「新年運勢」「摸米龜」「祈福」「全景導覽」四個板塊。

「摸龜頭,起大樓!」「摸龜嘴,大富貴!」「摸龜身,大翻身!」點進「摸米龜」板塊只見一隻「萌萌噠」的小米龜出現在手機界面上,點擊它的頭、嘴、腳、背、尾巴等不同部位,就能響起不同的童謠,寄託着各種美好寓意;完成「摸龜」儀式後,系統會自動生成一張平安符。

「祈福」板塊,不僅可以摸龜祈福、「點亮」宮燈祈福,還能和米龜、宮燈、天后宮進行線上虛擬合影。

在「全景導覽」板塊,可以看到天后宮的建築模型,點擊不同建築,會彈出相應的文字介紹,方便市民遊客雲遊天后宮;而在「新年運勢」板塊,則可以體驗線上抽籤。

趕緊來線上線下摸「米龜」
不僅可以為自己祈福
還能為最在乎的ta
送上祝福


來源:泉州發佈綜合海峽都市報閩南新聞、泉州市文物保護中心
編輯:翁欣桐

二審:陳庚
三審:吳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