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對食物的營養和健康方面非常有研究,孫中山一生喜歡吃豆腐。
他深諳國民身體健康與建立強盛國家的關係,他認為素食有利於延年益壽,人們的疾病多半是從口中而來,把昂貴當時髦,以稀有為佳肴,不屑蔬菜,不厭腥膻,是與「自然」、「平衡」的養生原則背道而馳,為此他一直大力提倡素食。
豆腐是我們的「國碎」,一種營養豐富又歷史悠久的食材。中國是豆腐的發源地,早在公元前177,淮南王劉安在組織方士們煉丹實踐中發明的。方士們在煉丹中使用了許多礦物和無機鹽,偶爾發現石膏或其他鹽類可以凝固豆乳做豆腐。宋朝著名詩人朱熹詩曰:「種豆豆苒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術,安坐獲泉布。」並自注「世傳豆腐本為淮南王術」。明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谷部豆腐》:「豆腐之法,始於前漢淮南王劉安」。
豆腐內含人體必需的多種微量元素,還含有豐富的優質蛋白,素有「植物肉」之美稱。豆腐的消化吸收率在95%以上,這樣的健康食品一直深受大家的喜愛,但要想更好地發揮豆腐的營養價值,還需要注意做好搭配。 現在,豆腐已經是世界性的食品了。
俗話說:青菜豆腐,保平安。孫中山相信此理,在《中國人應保持中國飲食法》一文中,他寫到:「中國人所常飲者為清菜,所食者為淡飯,而加以蔬菜豆腐。此等食料,為今日衛生家所考得最有益於養生者也,故中國窮鄉僻壤之人,飲食不及酒肉者常多上壽。「
可見,他對豆腐傾情多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