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博弈
星巴克終於降價?
6月9日,星巴克宣布在中國市場的非咖啡飲品價格平均下調5元,部分產品跌入20元至30元區間,這是星巴克進入中國25年來首次官方主動下調產品價格。
降價訊息一出,網友很難不聯想到最近瑞幸和庫迪正進行的「9.9元咖啡價格戰」,並猜測是星巴克終於坐不住了。
而事實上,細看其策略,星巴克這次「揮刀」的對象刻意避開了核心的咖啡戰場,而是瞄準了星冰樂、冰搖茶、茶拿鐵這些「非咖」選手,並配以「不止咖啡,更有非咖」的推廣語。

星巴克回應此舉旨在打造「上午咖啡,下午非咖」全天候服務場景,可以解讀為預備打造第二增長曲線,開拓新的機會點。
戰略意圖明顯,姿勢也算優雅,但在當下這個飲品江湖已經「卷生卷死」的時刻,星巴克才想起打造「第二曲線」?
當瑞幸、庫迪用價格戰重塑咖啡市場格局,喜茶、奈雪早已將新茶飲的主力價格帶牢牢釘在20元區間,蜜雪冰城更是橫掃下沉市場時——星巴克此刻才高調推出「非咖」作為增長引擎,是否已是珊珊來遲?
不打價格戰,還是打不了價格戰?
當諸如瑞幸、庫迪、幸運咖等眾多品牌,將市場攪動得風雲四起時,老牌選手星巴克在戰略上一向被認為是克制的,這種克制也常在戰局涌動時讓其有「中年危機」的態勢。當低價位逐漸成為新主流,定位高端、不打價格戰的星巴克如何突圍是其必然要回答的問題。
夏日飲品大戰即將來襲,星巴克在已有的優惠設置之外,首次通過官方進行價格調整。6月10日起,對旗下非咖啡飲品實施大規模調價,涉及星冰樂、冰搖茶、茶拿鐵三大品類共計數十款產品。具體來看,以大杯飲品為例,平均價格降幅約5元,單品最高降6元,最低價下探至23元。

價格調整後,星巴克多款非咖啡飲品將下探至20-30價格區間,以抹茶星冰樂、冰搖紅莓黑加侖茶和紅茶拿鐵為例,大杯價格分別原為36元、31元和35元,調整後的價格將為32元、26元和29元。此次調價覆蓋全國所有門店,非短期促銷活動,而是官方定價的結構性調整。
但此次價格調整似乎並不得多數網友買單,在網友口中,23元可以買到三杯瑞幸、六杯蜜雪冰城檸檬水,被評「降價降了個寂寞」。

早在2022年初,喜茶、奈雪的茶、樂樂茶等品牌曾紛紛降價,將新茶飲價格帶從30元拉到20元以內,瑞幸、庫迪等品牌靠「9.9元咖啡」打通心智,蜜雪冰城以低價得到「民心」,各個品牌在打高端線的戰略上也更加慎重。這時,以「高品質,高價格」定位立於國內市場的星巴克中國並未在價格上做過多調整,其高管也多次表示過星巴克不參與價格戰。
如今,縱觀咖啡茶飲市場,低價位早已成為新主流。
在9.9元「價格戰」開打兩年以來,今年4月份,咖啡市場「戰事」再度升級,在平台補貼戰的加碼下,眾多咖啡品牌都設置了折扣、特價等不同程度的優惠,有的產品比線下價格優惠超過五成:瑞幸券後6.9元/杯、庫迪外賣單價低至1.68元……
據報道,在淘寶閃購全量上線24小時內,庫迪咖啡的訂單較日常增長近10倍。這樣,點着一杯5元左右咖啡的打工人於線上辦公,星巴克原有的消費場景則被進一步擠壓。
如此背景下,讓星巴克降至5元參與價格戰似乎不可能,但若固守着過往戰略不變則只有被進一步蠶食。雖不入價格戰,但星巴克居於競爭激烈的茶飲市場中必會受到價格戰的影響。低價之外,需尋找另一番解法。
按照星巴克官方的說法,此次價格調整也並非入局價格戰,而是為擴展消費場景。但回顧茶飲市場格局,這種在品類上「納新」的舉措,其他茶飲品牌也早已開「卷」了。
棋局周旋,總遲一步
相對於瑞幸、霸王茶姬、蜜雪冰城等大眾熟知的品牌,星巴克的價格本就不是其優勢,而是在於其所營造的第三空間。
對於此次降價,類似星巴克受眾的留言便表示「23元買一個安靜學習的下午,實在是太值了」。

因此,與其說星巴克奔着擴展客源,爭奪價格敏感型的新客戶,不如說是針對其品牌的粘性客戶進一步開展「品類教育」,引導那些原本為「第三空間」付費的顧客,在午後時段多買一杯甜飲。降價本質是星巴克對「空間價值」的又一次套現,對既定客戶的服務升級。
在星巴克的戰略棋局中,此次降價主要針對「非咖」品類,則是為打造「上午咖啡,下午非咖」全天候服務場景的舉措。這似曾相識的標語,暴露了星巴克的戰略時差。
在中國飲品行業競爭加劇的情況下,當市面上可選擇的飲品種類不僅咖啡和奶茶,一個僅僅專註咖啡的品牌要支撐眾多門店,只能擴展新的消費品類。而這個舉措,多個品牌其實早有嘗試。
早在去年,瑞幸為擴展商業版圖,推出奶茶時邊打着「早上咖啡,下午茶」的廣告進行營銷,近年推出了輕輕茉莉·輕乳茶、輕咖檸檬茶等產品,一定程度上通過消費場景的細分,擴展了品牌的品類選擇。近日,其再次加碼茶飲線,5月31日,推出羽衣輕體果蔬茶;6月9日再次上新椰子水,兩款產品均為瑞幸首次上線。
如此看來,在競爭對手早已實現產品線全覆蓋、場景滲透的當下,星巴克此刻才強調「全天候」,稍顯蒼白且缺乏顛覆性。回顧過往,我們似乎能夠看到,星巴克在中國市場的多數變化,多為被動為市場推動,而非主動開展的戰略行動。
2017年瑞幸橫空出世,以外送服務和低價策略迅速攻佔市場,之後2018年星巴克才上線專星送服務,並擴張數字化業務。面臨咖啡行業9.9競爭,約2024年左右星巴克開始發送優惠券進行促銷,到現在開啟套餐、團購等多維降價措施——這種亦步亦趨的跟隨,讓昔日王者顯得笨重而猶豫。
一方面,高投入的單店成本使其註定無法輕裝上陣參與價格戰;一方面,受制於全球體系,本土化產品創新上與中國口味間仍存在裂縫。在面對本土品牌衝擊時,受限於在高資產模式和本土化枷鎖,星巴克常常只在對手布局後才落子。
當巨頭面臨挑戰,除了被動博弈的「慢半拍」,星巴克還能如何?
進退兩難:星巴克的生存挑戰
雖然降價可能短期提振銷量,但星巴克在中國市場仍面臨多重挑戰。如何在價格下探的同時維持品牌調性和門店利潤率,成為首要難題。高端品牌一面要守住自有市場,同時要在下沉市場實現有效擴張,對於星巴克來說稍顯進退兩難。
財務數據揭示了星巴克的增長困境。2024財年,星巴克中國區營收同比下降1.4%,同店銷售額下降8%,平均客單價下降8%。儘管2025財年第二季度中國區營收同比增長5%,同店交易量上升4%,但壓力依然明顯。
一方面,高端定位和第三空間的功能被其他品牌擠占,如霸王茶姬近年便在門店裝飾上逐漸高端化,擴展社交功能,當兩間裝修舒適的門店置於消費者面前,星巴克的原有客源勢必受到衝擊。
與此同時,下沉市場戰略也面臨挑戰。截至2025年3月,星巴克中國門店總數達7758家,覆蓋超1000個縣級市場。而縣域消費者本就對價格更為敏感,如何貼合該類人群需求亦是問題。在四五線城市,其門店佔比僅5.5%,遠低於瑞幸的16%,低價是滲透關鍵,卻與高端定位天然衝突。
門店擴張的同時也是競爭場景的擴大,在下沉市場,蜜雪冰城旗下幸運咖門店已突破1800家,庫迪咖啡門店數更達10050家,這些低價品牌對縣域市場的滲透速度遠超星巴克,形成強大競爭壁壘。
一定程度上,「非咖」飲品因甜味屬性更契合下沉市場消費偏好,被視為拓展縣域用戶的「敲門磚」。但要真正吸收價格敏感型的新用戶,這種不痛不癢的迂迴降價似乎並不具有真正開拓新市場的決心。23元的「地板價」在6到8元的蜜雪冰城和常態9.9元瑞幸面前似乎依舊不夠打。
與此同時,產品本土化創新同樣面臨考驗。星巴克需開發更貼近中國消費者口味的非咖飲品,而非簡單移植全球配方。儘管星巴克創新推出「真味無糖」的體系,並且在原有的榛果、海鹽焦糖、香草、大溪地香草等四款風味基礎上,新增了「莓莓」和「斑斕」兩款全新風味,但也仍無現象飲品出現。
咖啡行業涉及到價格、供應鏈、品牌等多重因素,對無力依靠價格下沉的星巴克來說,品牌影響力和一定量的固定客源還是其品牌底氣所在。未來,星巴克也將在ip、主題門店等維度發力。但成效幾何,仍舊難說。
當「第三空間」的品牌溢價與市場之間裂隙增大,降價調整雖遲但到,「巨頭」星巴克尋找真正的增長點,已是刻不容緩。


id2:courserl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