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黃金合作」秒變現實版「劫掠」!
五年前,英國政府高調歡迎中國資本,稱中國敬業集團收購英國鋼鐵公司是「中英黃金時代的典範」,不僅挽救了瀕臨破產的鋼廠,還保住了3200個就業崗位。
然而,2025年5月23日,這場「黃金合作」卻變了味,英國政府突然翻臉,不僅要抹去敬業集團近10億英鎊的債務,還要強行接管中國企業苦心經營的工廠。
這背後是赤裸裸的「國家信用破產」,還是西方對華資本的雙重標準?
債務糾紛的根源
2019年,英國鋼鐵公司深陷泥潭,連續12年虧損,瀕臨破產邊緣。
關鍵時刻,中國敬業集團挺身而出,以7000萬英鎊(約6億人民幣)的價格完成收購,接手了英鋼在英國和荷蘭的資產。
這不僅是一場商業交易,更被英國政府和媒體盛讚為「中英合作」的典範。
敬業集團承諾投入12億英鎊用於設備升級和技術改造,旨在將英鋼從破產邊緣拉回正軌,同時保留了3200個就業崗位,穩住了斯肯索普和蒂賽德地區的經濟命脈。
這一舉動不僅展現了中國企業的責任感,也為英國鋼鐵產業的存續注入了一針強心劑,然而,英鋼的經營困境並未因中企的接手而徹底扭轉。
自2020年起,英國政府推行的「凈零排放」政策大幅提高了鋼鐵行業的環保成本,而美國對英國鋼鋁產品加征的25%關稅進一步壓縮了英鋼的出口市場。
高昂的能源價格、供應鏈瓶頸以及全球鋼價波動,讓英鋼的運營成本雪上加霜,到2025年3月,敬業集團因每日虧損70萬英鎊,被迫關閉斯肯索普工廠的高爐以止損。
這一決定卻被英國政府扣上「威脅戰略產業安全」的帽子,成為後續接管和債務糾紛的導火索。
敬業集團的付出不可謂不大。從收購到運營,敬業不僅投入巨資,還積極響應英國的環保要求,計劃在蒂賽德建設電弧爐(EAF)以推動綠色鋼生產。
然而,英國政府的態度卻在短短几年間從熱情擁抱轉為冷眼相向。
英國政府的「立法賴賬」
2025年4月,英國政府的態度徹底暴露。
一項名為《鋼鐵行業特別措施法案》的緊急立法在議會通過,授權政府強行接管英鋼的斯肯索普工廠,並對敬業集團高管發出威脅:若不配合,將面臨監禁和罰款。
英國商業部長雷諾茲公開指責敬業集團「摧毀英國戰略根基」,將工廠關閉歸咎於中企的管理不善,試圖以此為借口將英鋼「收歸國有」。
這一系列操作不僅違背了商業契約精神,更是對中企合法權益的公然踐踏。
更令人震驚的是,英國政府不僅要接管工廠,還計劃通過立法直接抹去英鋼欠敬業集團的近10億英鎊(約97億人民幣)債務。
根據2023年英鋼的財務數據,其債務總額為7.36億英鎊,幾乎全部欠付敬業集團及相關公司。
正常情況下,若政府接管企業並清算債務,需按市場價支付高達8億英鎊的補償。
然而,英國政府卻選擇了一條「零成本」的路,通過立法直接勾銷債務,將後續25億英鎊的工廠改造費用轉嫁給英國納稅人。
這種「賴賬」行徑,無異於將中企的投資化為烏有,同時將財政負擔甩給本國民眾,從「歡迎投資」到「立法賴賬」,英國政府的操作堪稱「教科書式」的翻臉不認人。
敬業集團當初的12億英鎊投資承諾,如今卻換來了工廠被強行接管、債務被一筆勾銷的結局,這種行為不僅是對中企的背信棄義,更是對國際商業規則的粗暴踐踏。
國際博弈
英國政府的這一系列操作,迅速引發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和批評。
中國外交部明確表態,要求英國「切實保護中國企業的合法權益」,並強調債務問題應通過商業談判而非單邊立法解決。
中方警告,若英國繼續推進這一「掠奪式」政策,將對中資赴歐投資產生嚴重的寒蟬效應。
英鋼事件的核心,不僅僅是中英之間的商業糾紛,更折射出全球化退潮下戰略產業爭奪的白熱化。
英鋼作為英國唯一具備全鏈條生產能力的鋼鐵廠,其存續直接關係到國防、基建等關鍵領域的供應鏈安全。
英國政府寧願背負「國家信用破產」的罵名,也要通過立法手段保住這一資產,恰恰反映了其工業空心化的危機已逼近臨界點。
近年來,英國鋼鐵產業持續萎縮,高度依賴進口的現狀讓其在面對地緣政治和經濟波動的風險時顯得脆弱不堪。
然而,英國選擇以犧牲中企利益為代價來「保產業」,無疑是在玩一場危險的遊戲,這種單邊主義的做法,不僅損害了中英之間的經貿信任,也對全球商業規則構成了挑戰。
結語
英國政府對敬業集團的「賴賬搶廠」行徑,不僅讓中國企業成為受害者,也讓英國的「自由市場」招牌徹底崩塌。
面對產業鏈安全的困局,英國選擇了以國家信用為代價的短視行為,這不僅是對中英合作的沉重打擊,也為全球投資者敲響了警鐘。
參考資料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英媒:英國當局正討論立法註銷英國鋼鐵公司欠中國公司債務的可能性》2025年5月23日
央視財經:《英國緊急立法 避免英國鋼鐵公司工廠關閉》2025年4月13日
紅星新聞:《英國議會通過緊急法案,將從中企手中接管英鋼 中方回應》2025年4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