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交所批准寧德時代股輪同步,在近年來的大型ipo中並不多見。而寧德時代h股折扣縮水,也被認為反映市場對港股流動性信心提高
文|《財經》特派香港記者 焦建
編輯|蘇琦
在5月15日結束招股後,與中國內地動力電池寧德時代(03750)掛牌登陸港股市場有關的一系列關鍵細節,於5月16日陸續公布。
當日晚間,寧德時代方面公布:其發售價已釐定為每股263港元,即以招股價上限定價。 集團並悉數行使發售量調整權,將增加發售股數1768.41萬股,意味着發售規模擴大至約1.356億股,集資額增至約356.57億港元,成為今年至今全球範圍內的最大型新股發行。
在此基礎上,因此次發行還設15%超額配股權,若能悉數行使,寧德時代的集資規模可進一步加碼至410億港元左右。這一數字較最初的310.06億港元增加32%左右,有望成為自2021年快手(01024)上市以來,中國香港市場近年來規模最大的ipo項目。
寧德時代方面此前則表示,公司尋求在香港上市,是為進一步推進公司全球化戰略布局,打造國際化資本運作平台,提高綜合競爭力。該公司擬將所得款項凈額中,約90%用於推進匈牙利項目第一期及第二期建設;約10%用於營運資金及其他一般企業用途。
市場對這隻熱門股票的爭搶激烈。提前一個交易日通知的券商分配結果數據顯示,每張價值11.6億港元的「頂頭球飛認購」(港股俗稱,亦稱頂頭槌,意指最高允許認購股數),最終可抽中221手(2.21萬股),中籤率為0.5%,貨值581.23萬港元。
由於今次發售不設回撥,散戶須爭奪7.5%的發售股份。對於認購1手至100手的甲組(認購100股至1萬股),則劃一最多只能抽中一手(100股)。
5月16日下午,港交所方面亦公布消息稱,寧德上市日將向投資者提供多項產品選擇,例如將於同日納入可進行賣空的指定證券名單。在此基礎上,除此前已通知的發行商當日可「股輪齊發(即股票與權證市場同步)」,月度期權亦將於上市同日推出,而每周期權合約則將於6月2日推出。
港交所此次批准寧德時代股輪同步,允許其窩輪與正股於同日掛牌交易,此舉在大型ipo中並不多見。所謂「窩輪」,是英文warrant的縮寫,在當地也被稱作「認股證」。法興證券上市產品銷售部亞太區相關人士表示,留意到投資者對寧德時代的熱衷程度,將積極推出4隻相關窩輪,成為首批寧德窩輪的發行商;中銀國際股票衍生產品方面也表示,將發行3隻寧德時代相關認購證。
除了集資額,市場普遍關注的重點細節之一,是寧德時代的h股定價的「水位」(折讓程度)明顯較低。與2024年在港上市的另一家內地家電企業折讓20%左右相比,按照寧德時代a股在5月16日的收市價259.36元人民幣(摺合281.23港元)計算,h股發售價較a股折讓的幅度,只有6.5%左右。
在此之前,香港資本市場對此亦有一定預期。這一方面源於衍生工具發行商很可能推出相關期權、窩輪等產品,進一步刺激市場買盤,形成資金良性循環。此外各方亦預期,寧德時代上市後有較大概率將被納入恒生指數、亦有望進入港股通名單,這將吸引大量被動資金配置,並帶動北水資金持續流入。
事實上,隨着近年來越來越多的a股企業選擇在港上市,當地作為境外融資地點受到廣泛認可,這主要源於港股的融資便利性較高。此外,中國內地企業如有國際化發展需求、需要境外貨幣支持跨境併購及業務擴張,港股市場也被普遍認為能提供較為匹配的平台。
從今年初開始,隨着境外投資者對港股市場的支持力度增加,當地市場的流動性情況也在持續改善。據港交所數據,截至上月底,排隊上市企業超過130家。
但ah股之間的價差依然受到關注。這意味着在中國內地和中國香港上市的同一隻股份,普遍存在明顯價差,而a股股價往往高過h股。截至5月16日,恒生ah股溢價指數報134.12點,即a股平均高於h股約34%。
據《財經》記者統計的現有149隻a+h股資料顯示:折讓低於10%的股票僅5隻,而h股高於a股的則只有比亞迪(01211)等2隻。「中國內地創新投資機構選擇退出市場時仍然優選a股市場,流動性和股價方面都較有優勢。」某中國內地投資機構相關人士近日亦對《財經》表示。
亦有中國香港股票投資者指出:前述恒生ah股溢價指數已較年初下降大約10點,「這其實反映了北水持續南下及中概股回歸,正逐步改變中國香港的資本市場生態」。
在此基礎上,作為今年全球最大規模ipo的寧德時代,其h股定價表現因此被認為將成為市場觀察ah股溢價變化的關鍵指標。而寧德時代的h股折扣縮水,則被認為反映了市場對港股流動性的信心提高。
5月16日,瑞銀全球投資銀行部中國股票資本市場主管胡凌寒則指出,「雖然寧德時代等公司在a股已經是龍頭,且具有良好流動性,但赴港上市是為了方便未來發展需要,以及可以利用港股平台進行融資。過去一年,很多大型a+h股公司例如比亞迪等,已通過香港進行配售融資等項目,表明港股市場在融資方面有很大作用」。
胡凌寒也預計:後續來港上市的a股龍頭企業,折讓幅度亦會持續收窄,特別是萬億級市值企業,不太可能再出現昔日折讓30%至40%的情況,但具體折讓幅度仍視乎個別公司情況而定。
責編 | 張雨菲
封圖來源 | 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