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代接班,企業轉型,40年後,賣紐扣皮鞋小電器起家的「溫州模式」還靈嗎?

1985年5月12日,《解放日報》頭版頭條刊登報道《溫州三十三萬人從事家庭工業》,並配發評論員文章《溫州的啟示》。「溫州模式」的提法,首次見諸報端。

這是公認的「溫州模式」第一聲。此後3年,先後有約60萬人到溫州參觀考察,1986年更是被稱作「溫州年」。當年的溫州,轟轟烈烈,好不風光。

溫州媒體曾有過統計:40年間,「溫州模式」在《解放日報》上出現了161次,記錄了溫州不斷探索闖關、謀求轉型升級的艱難曲折。40年後,記者再到溫州,回訪「溫州模式」:

如今,家庭手工業不再是主流,更規範的現代企業制度逐步建立;以供銷員為紐帶的銷售方法也早已更新換代,網絡時代下消息秒速交換,訂單一鍵成交。還有觀點更尖銳地指出,溫州的增長數據一度不盡如人意。人才、科技和研發投入等短板可能限制了溫州新興產業、高新技術企業的出現和發展。所有這些,都指向同一個問題:「溫州模式」過時了?

然而,「溫州模式」的核心不在於家庭手工業蓬勃,不在於眾多專業市場集聚,而在於民營經濟發展勇立潮頭的勇氣,在於創新和改革的決心。

正如溫州大學商學院教授張一力所說,「中國民營經濟前路在何方?溫州始終是『探路者』」。在全球貿易格局重塑、國際競爭更加激烈的當下,「溫州模式」的意義,依然如昨。

1985年《解放日報》首次報道「溫州模式」。

小商品,大市場

記者見到溫州德賽集團總經理張文傑時,旁人介紹:「這是溫州現在最『火』的網紅。」

張文傑成為網紅的方式相當「熱血」。美國揮舞「關稅大棒」,這家鞋類外貿企業部分美國訂單被緊急叫停。原本每天超過1.2萬雙的產能,不得不調整到6000雙。有美國客戶提出,已經生產的訂單貨物放着也是庫存,不如半價賣給他們。這個提議,被張文傑果斷回絕。

這段經歷很快成為網絡上的熱門話題。而張文傑強硬拒絕的底氣,是「溫州製造」的實力:2018年,中美首輪「貿易戰」打響,有的海外品牌選擇將訂單交給東南亞工廠,結果成本高、品質差,反而影響了品牌發展。很快,這些訂單又回到了張文傑手中。

就連一枚小小的紐扣,「溫州製造」也有不可替代性。日本、意大利的部分工廠有生產能力,但是價格高昂,只能滿足本地市場需要;印度、孟加拉國、越南也有紐扣廠,但只能做基礎款,工藝複雜的做不了。對此,邁利達集團總經理鄒青青分析:「到頭來,成衣廠用紐扣,還是要找我們買。」

一間紐扣倉庫。

一個銷售紐扣的檔口。

「溫州製造」的發展如火如荼,「溫州模式」功不可沒。其中故事,要從40年前講起。

1984年,求精開關廠在樂清縣成立——這也是後來國內電氣行業兩大巨頭正泰集團和德力西集團的前身。當時,柳市鎮已經以電氣產業聞名,整個鎮上做低壓電器的小廠起碼上千家,生產的都是幾元、最多不過20元的五金電器配件。

1985年4月中旬,《解放日報》記者張也平和桑晉泉到溫州採訪,記錄下了這樣的景象:千家萬戶投入生產的不僅是柳市。蒼南縣宜山區,生產的是一元錢左右一件的再生腈綸衣褲;永嘉縣橋頭鎮,生產和經銷的是幾厘錢到幾分錢一粒的小紐扣;瑞安縣莘塍、塘下區,生產的是二角幾分錢一隻的塑料編織袋。當時的溫州,一派熱火朝天景象。

而這樣的小商品照樣做出了大生意。如宜山區再生棉紗、棉布,再生腈綸紗、腈綸針織衣褲等小商品,全年產值已達一億五千萬元,是這個區農業總產值的七倍。

把生產出來的小商品賣出去,靠的是供銷員的腳力。1993年,鄒青青的父親在永嘉縣橋頭鎮開辦紐扣工廠,加入了供銷大軍。在她的童年記憶中,父親膽子很大:「很多人一輩子沒去過外地,但他敢闖出去。坐運煤車、睡地板,直接到客戶家裡敲門推銷,磨破嘴皮子。」

德力西集團副總裁胡成虎也曾是「十萬供銷大軍」中的一員:「把溫州沿海的魚乾、蝦干帶出去,作為伴手禮,當作跑供銷的敲門磚。」

「走遍千山萬水」,這是「四千精神」的第一句。為了「走遍千山萬水」,溫州的供銷員們當時吃了不少苦頭。胡成虎回憶,從溫州到上海,有兩種交通方式可以選擇:坐船,要20多個小時,遇到大風時走在船廊和甲板上,人像扭秧歌一樣站都站不住,吐得一塌糊塗;乘車,則要到金華或杭州中轉,車跑在砂石路上,晴天塵土飛揚,雨天泥濘不堪,一路顛簸,彷彿在坐過山車。

德力西集團(溫州)低壓電器生產基地車間。

德力西集團(溫州)低壓電器生產基地。

不過,這些苦頭並未拖慢溫州人走向全國乃至全世界的步伐。1999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副所長王春光到永嘉縣七都鎮調研。當時,這個鎮子已是知名僑鄉,全鎮6個行政村、17個自然村,只能看到嬉笑的孩子和聊天的老人,幾乎不見青壯年。當地老人說,年輕人「都出國賺錢去了」。

當地鎮政府提供給王春光的材料顯示,1998年,全鎮1.1萬人中有8189人旅居法國、意大利、中國香港等24個國家和地區。

張一力則談起早年到意大利訪學時的見聞:小學時代同班的超過50名同學,竟有超過10名在意大利做生意。他們一開始做皮包生意,後來改賣羊毛衫,現在做快時尚生意。

「快時尚」能「快」到什麼程度?張一力答:「用他們的話說,比溫州的海鮮還要鮮。」

隨着溫州人走出去的空間不斷拓展,以「小商品,大市場」為核心的「溫州模式」不斷在全國、甚至全世界推廣複製,「溫州模式」為我國民營經濟的發展樹立起標杆。

向新求質

幾年前,美國市場訂單還在德賽集團業務總量中佔了一大半。2018年「貿易戰」之初,張文傑儘力和品牌客戶溝通,雙方約定各自承擔了一半關稅成本。問題暫時得到解決,教訓卻很慘痛。危機到來時,公司不掌握話語權,缺少自主性,無法有效應對風險。張文傑反思: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2000年前後,德賽集團開始接外貿訂單,隨着海外業務量增加,生意遍布全球。不過,一顆「不定時炸彈」也埋下了,德賽的訂單始終以品牌代工為主,利潤空間小,缺乏原創性。

德賽集團產業園區。

張文傑(左)和工人討論產品設計。

而這樣的「不定時炸彈」在溫州並非個例,2000年舉辦德國漢諾威工業博覽會,胡成虎帶隊參展。沒想到,法國企業施耐德電氣卻一紙訴狀將德力西告上法庭。法院最終以專利侵權為由,查封了德力西的展品。

不打不相識。2007年,德力西與施耐德成立合資公司。後來,德力西組織集團高層參觀歐洲電氣企業,胡成虎感慨不已:「百年工廠,1000個人就能做出12億歐元的營收。如果我們有那樣的表現該多好。」

「『溫州模式』的進化,並非一帆風順。」張一力分析,雖然製造工藝一流,但是溫州企業在早期發展過程中,對創新的支持和投入有限:產品大多是低端的,工廠大多是勞動力密集型的。

不願任人擺布,就要把發展的自主權掌握在自己手中。這些年,溫州民營企業不斷謀求產業轉型升級。胡成虎將「溫州模式」又一階段的新內涵總結為:向新求質。

如何向新求質?鄒青青向記者展示了一款紐扣,在燈光下如鑽石般閃亮。鄒青青說,這是用氧化鋯生產的,這種材料堅固、不易磨損,此前多應用於烤瓷牙。1800攝氏度高溫燒制48小時,搭配鑽石切割的工藝,才能做出這般質感。

研發一款紐扣,就要增加一條流水線,光是設備採購就要投入數百萬元。同時,工藝把控更難,複雜程度更高,損耗率也更大。但是,在鄒青青看來,這些都是值得的:「紐扣的附加值大大提升了。以前每粒樹脂紐扣才5分錢,氧化鋯紐扣每粒則可以賣到將近1元,而且還成了高端品牌的設計亮點。」

「原材料的投入和創新,別人很難模仿,生產原理和工藝門檻都很高,我們的產品獨一無二。」對於自家產品,鄒青青很是自豪。

鄒青青向記者展示氧化鋯紐扣。

訂單集中,風險集中。在關稅問題上吃過虧後,張文傑開始拓展市場,探索建立自主品牌,銷售渠道的搭建則從直播電商入手。2020年開始,他每天直播4到6小時,一年至少直播300天,現在仍保持每周直播2天的頻率,線上旗艦店粉絲數超過200萬,「主播」張文傑也成了男鞋界頭部ip。

直播之初,不標準的普通話是溫州人張文傑的最大障礙。第一條視頻,時長不到3分鐘,他前後拍了100多遍。雖然視頻拍攝令他幾乎崩潰,但張文傑依然堅定地認為,這條路是一定要走的。

最近這段時間,面對美國的「關稅大棒」,張文傑反倒很是淡定。隨着國內市場銷路逐漸打開,美國市場的訂單已降至公司整體業務量的30%。「關稅戰」開打以後,大批網友湧入直播間,通過下單表達對企業的支持。短短几天,公司自有品牌線上銷量增長了三分之一。

德賽集團生產車間。

而在結束了當年的歐洲之行後,2011年,德力西啟動蕪湖基地建設,並於2012年開始布局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原先上千人的車間,現在只要幾十人就能運轉。

從製造到「智造」,正泰同樣一路轉型升級,工廠通過製造業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創新,使每一個產品在各個環節實現可視化、數據化、可控化管理。同時推動集群產業鏈迭代升級,正泰帶動產業鏈上400多家核心供應商、600多條生產線進行數字化改造,人均生產效率提高了3倍。

創新不僅在製造業領域——作為一家從溫州成長起來的企業,萬洋集團2014年開始布局產業園項目,集約利用土地、統一建設開發、集中招商上下游企業、配套園區生活服務等,形成了服務中小微企業的「萬洋模式」。

與此同時,輸出到海外的「溫州模式」也實現提檔升級。比如,溫州青山控股集團不斷整合全球資源,探尋發展空間,形成貫穿不鏽鋼上、中、下游的產業鏈,印度尼西亞、津巴布韋、美國、印度等國家的項目相繼上馬,已成為世界最大的不鏽鋼生產企業。

「我們以『技術輸出』的模式實現出海。零部件出口,當地組裝。」胡成虎說,「利潤大頭留在國內,留給自己。」

創新才是創業

2024年6月,記者專訪浙江省副省長、溫州市委書記張振豐。談及「溫州模式」時,張振豐說:「過去,創業就是創新;現在,創新才是創業。在新的歷史階段,溫州的發展還會給出新的啟示。」

溫州的經濟結構中,有幾個鮮明的「90%」:在工業增加值、稅收、就業等多個領域,民營經濟都佔了90%以上。回顧過去40年,張一力有個很生動的比喻:春江水暖鴨先知,在中國民營經濟的發展浪潮中,溫州溫州對經濟動向更為敏銳早知。

在建的溫州嘉定園二期。

民營經濟發展前路在何方?如今,溫州仍然扮演着探路者、先行者的角色。

過去一段時間,受制於科技、研發、人才本地供給不足,不少溫州企業選擇走出去,以爭取更多的發展資源、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其中,上海是溫商的主要目的地之一。2000年前後,溫州人在上海投資興辦的企業超過5000家,許多生產型企業紛紛在上海郊區建設工業園,天正、德力西、紅蜻蜓、均瑤等知名企業均在其列。當時,在溫州排名前10的企業全部來到了上海。

張一力曾和樂清的一家上市公司交流。該公司將研發總部設在上海,張一力好奇原因,對方便舉了個例子:「我們在上海招聘,不少在上海的溫州人前來應聘;在溫州發招聘啟事,對方卻說如果崗位在上海,工資少一點也沒關係。」而在溫州商人中間,一度形成了「創業在溫州、發展在上海」的共識。甚至認為,只有在上海這個「大碼頭」把生意做成功,才算真正意義上的成功。

既要「走出去」、更要「引進來」,如何做大做強「地瓜經濟」,溫州早已在行動。2003年,首屆世界溫州人大會在溫州舉辦,並且一直延續至今,不斷呼喚更多在外的溫州人「回家看看」。2019年開始,溫州又連續6年舉辦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該峰會不僅成為青年科學家、企業家、創投家交流合作的平台,也幫助溫州吸引人才,留下人才。

2023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在甌海奧體中心開幕。陳翔攝

2018年8月,溫州獲批創建全國唯一新時代「兩個健康」(即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健康成長)先行區。幾年來,溫州大膽探索勇於突破,並取得了系列成果。一系列溫州的創建標準上升為浙江省級標準,一系列溫州的創建經驗先後由全國工商聯、國家發改委發文推廣。

前不久,記者到溫州數安港採訪,數安港管理服務中心黨組書記戴笑飛正和團隊籌備5月16日開幕的2025年數安大會。到了飯點,戴笑飛還是忙得腳不沾地:「花時間吃飯太奢侈了,還是啃兩口麵包吧。」

中國(溫州)數據智能與安全服務創新園,是「數安港」的全稱。「港」的提法十分形象,數安港正在建立數據要素安全合規的交易平台,培育安全合規的生態環境,為相關數字經濟企業提供「避風港灣」,是溫州開闢發展數字經濟新領域、新賽道的核心產業平台。近些年,溫州精心布局五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高地「一港五穀」——中國(溫州)數安港、中國眼谷、中國基因葯谷、國際雲軟件谷、中國(溫州)新光谷、中國(溫州)智能谷。孵化新技術、培育新產業、吸引新人才,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這是溫州續寫創新史、增強區域競爭力的關鍵一招。

溫州數安大廈。

這幾年,不少初代溫商選擇退休,交由「二代」接班。凝結在「溫州模式」中的溫州人精神由初代溫商開拓並發揚光大,如今,「二代」們接過公司經營的擔子,也將精神傳承下來。

鄒青青說起父親的大膽和創新——上世紀90年代,橋頭的第一台進口激光機便是他花費數十萬元從意大利買回來的,這在當時是筆巨款。而現在,公司里仍有一間小實驗室,鄒青青的父親每天「泡」在裏面,開發陶瓷紐扣的系列產品。

張文傑說起岳父的踏實和細心——岳父有兩個習慣:每到過年,工廠里工人放假、產線停工,不管廠里有人沒人,岳父都要去看一眼才放心;同樣是春節期間,岳父每隔幾年就會開車到江西、湖南等地,去公司幾位高管家裡拜年。在老人看來,企業也是個大家庭。

40年,「溫州模式」代代傳承,與時俱進,新時代的創新與改革也交由新一代溫商譜寫,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