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大對美關稅反制提高至125%:一場硬碰硬的經濟博弈


2025年4月11日,中國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發佈公告,宣布自4月12日起,將對原產於美國的進口商品加征關稅稅率由84%提高至125%。這一決定是對美國此前將中國商品關稅提高至125%**的強硬回應,標誌着中美貿易戰進入新一輪激烈對抗階段。

1. 美方步步緊逼,東大強硬回擊

此次關稅升級的導火索是特朗普政府在4月9日宣布對全球多國實施「對等關稅」,其中對中國商品稅率累計高達125%,並威脅稱若中方繼續反制,將進一步提高。面對美方的極限施壓,中方選擇對等加碼,並在公告中明確表示:「如果美方後續繼續加征關稅,中方將不予理會。」這意味着,中國已認定當前關稅水平下,美國商品在華市場已無競爭力,後續不會再陪美國玩「數字遊戲」。

2. 經濟影響:美國通脹壓力陡增,中國加速「去美化」

美國市場:高關稅導致美國進口中國商品價格飆升,消費者面臨更高生活成本。有分析指出,美國超市的中國商品價格已上漲12美元,未來可能每月增加數千美元家庭支出。

中國市場:美國輸華商品(如農產品、汽車、半導體)因高關稅基本失去競爭力,中國企業正加速轉向國產替代和多元化供應鏈。數據顯示,中國對美出口佔比已從2018年的19.2%降至14.7%,而對東盟、「一帶一路」國家的貿易佔比大幅提升。

3. 戰略意圖:東大不再退讓,爭奪全球貿易話語權

與2018年貿易戰初期不同,此次中國未留談判餘地,而是直接攤牌。分析認為,東大此舉意在向全球表明:美國單邊主義不得人心,中國不會屈服於霸凌。

全球供應鏈重組趨勢下,中國正加速與歐洲、東盟、拉美等地區深化合作,降低對美依賴。

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加快,在美元霸權動搖之際,中國正推動更多貿易採用本幣結算,削弱美元主導地位。

4. 未來走向:貿易戰是否會演變成「金融戰」?

目前,兩國經濟已近乎「硬脫鉤」,但全面對抗的可能性仍存變數:美國可能施壓盟友(如歐盟日韓)加入對華圍堵,但歐洲因自身經濟壓力可能保持中立。

中國或進一步收緊關鍵原材料出口(如稀土、光伏材料),打擊美國高科技產業。若美國通脹失控,特朗普政府可能被迫重回談判桌,但中方已表明「不主動談判」的態度。一場沒有贏家的博弈,但東大已佔據戰略主動。


此次關稅戰已超出經濟範疇,成為中美全球影響力之爭的關鍵一役。中國通過精準反制+市場多元化策略,展現出更強的經濟韌性,而美國則面臨通脹加劇、供應鏈斷裂的風險。未來,這場較量或將決定21世紀全球經濟秩序的最終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