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中已標註文獻來源及截圖,請知悉。
曾經,蘋果手機的中國製造,似乎完美詮釋了美國的科技霸權。
但如今,全球化這塊「大蛋糕」,美國不但沒吃獨食,反而發現自己的盤子越來越小。
副總統萬斯在峰會上怒斥全球化是「騙局」,美國受騙了!這究竟是怎麼回事?難道美國真的在全球化浪潮中淪為了「受害者」?
信源:萬斯開噴全球化和國際分工,稱廉價勞動力為「毒品」 2025-03-19 觀察者網
美國被「騙」了?
近日,美國副總統萬斯在峰會上態度強硬,聲稱全球化和國際分工是「騙局」,美國受騙了。
他認為美國過去過於天真,以為其他國家,特別是中國,只能從事產業鏈低端工作,為美國「打工」。
其實萬斯的言論,反映出的是美國對自身製造業衰落和中國崛起的焦慮和不安。
美國曾經推行一項名為「高端計劃」的戰略,旨在在全球價值鏈中佔據頂端位置。
該計劃的核心是,美國專註於發展高附加值的高端產業,同時將勞動密集型、技術含量較低的低端製造業外包給其他國家,特別是中國。
美國期望通過這種方式集中資源和精力於技術創新和高端製造,從而獲取高額利潤,並享受全球化帶來的廉價商品,實現雙贏。
這一戰略類似於金字塔結構,美國希望始終位於塔尖,而其他國家則在底層從事生產,為美國提供財富和舒適生活。
可現實狠狠打了美國的臉,中國的崛起把美國的「高端計劃」打亂了,中國沒按美國想的,一直窩在低端製造。
中國從一開始的「代工廠」,一步步變成了「全能選手」,在全球供應鏈里越來越重要。
就拿蘋果手機來說,這玩意兒代表着美國的技術創新,設計研發是在美國加州,可生產製造卻在中國深圳。
這就說明美國製造業越來越依賴別人,對製造環節的掌控力也越來越弱。
美國本來想牢牢抓住高端環節,結果底下的製造環節抓不住,高端優勢也慢慢沒了。
中國製造業的崛起
中國的製造業崛起,是從「代工」到「創新」的轉型升級,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改革開放了,中國製造業迎來了黃金時期。
當時全球產業轉移正熱鬧,發達國家都把勞動密集型、污染嚴重的低端製造業往發展中國家搬。
中國勞動力多,地盤大,政策也好,成了跨國公司眼裡的「代工天堂」。
一時間,各種代工廠在中國遍地開花,從玩具到電子產品,從衣服到傢具,啥都做。
外國企業把生產線搬到中國,用便宜的勞動力生產產品,然後貼上自己的牌子賣到全世界。
那時候,中國工廠主要就是生產和組裝,比如電子產品、服裝、玩具,幾乎所有工序都是中國工人乾的。
代工雖然給中國帶來了不少外匯和工作機會,但也有很大的局限性。
代工不賺錢,大部分利潤都被品牌方拿走了,中國企業就掙個辛苦錢。
同時,光靠代工,沒法在國際市場上建立自己的品牌和競爭力,只能在價值鏈低端受制於人。
中國企業也意識到了這一點,就開始想辦法轉型升級。
上世紀九十年代後期,中國經濟進一步開放,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加大研發投入,想提高產品附加值,擺脫對代工的依賴,發展自己的品牌,甚至開始進軍高端製造領域。
隨着技術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中國已經不是光靠便宜勞動力吸引外資的「世界工廠」了。
中國製造業從低附加值的生產加工,發展到了高附加值的設計、研發和品牌建設。
正是在這種轉型升級中,中國製造業的核心競爭力越來越強,逐漸突破了美國在全球價值鏈中的控制,而美國製造業卻陷入了困境。
美國的困境
美國以前想,低端製造業崗位沒了,國內勞動力就能轉向高端領域,低端工人通過培訓就能進入高端行業,推動美國經濟發展。
可現實不是這樣,美國的高端製造領域創新乏力,以前在全球領先的美國,現在一些重要的高科技領域沒法保持高速創新。
比如,在半導體領域,雖然美國有英特爾這些老牌巨頭,但中國和其他亞洲國家在生產和研發上投入越來越大,正在快速追趕美國,甚至在某些領域已經超過了美國。
美國政府清楚問題的嚴重性,也出台了不少鼓勵製造業迴流的政策,但這些政策效果並不理想,製造業迴流的速度非常緩慢。
其實最主要的原因還是美國勞動力成本偏高,生產鏈條複雜,環保法規也愈發嚴格,許多企業不願回遷美國,依然傾向於將生產基地設在其他國家。
另外,美國國內技術工人短缺,尤其是中高端技術工人缺口顯著,這也限制了製造業的發展。
儘管美國的高等教育體系仍然處於世界領先地位,但很多勞動力無法有效轉型進入高技術領域,導致許多傳統製造業崗位面臨招工難的困境,進一步加劇了美國製造業的「空心化」。
工會也是美國製造業的一個難題,美國工會對工資和工作條件的要求越來越高,導致企業用工成本居高不下,不僅影響生產力,在國際競爭中也沒了價格優勢。
同時,美國的基礎設施建設也在這場全球製造業競爭中暴露了很多問題。雖然美國在科技創新和信息技術領域還是領先的,但製造業基礎設施老化嚴重,成了限制製造業發展的一個瓶頸。
美國的很多港口、鐵路和物流設施沒法滿足高效生產的要求,尤其是在跟中國等國的供應鏈競爭中顯得力不從心。
美國幾任總統都想解決製造業的困境,奧巴馬政府提出了「再就業」政策,想通過政府補貼和減稅刺激美國本土製造業發展。
特朗普政府採取了更激進的措施,大幅減稅、直接補貼,還搞貿易保護主義。
但特朗普政府的製造業迴流政策雖然短期內有點效果,卻沒法從根本上改變美國在全球製造業中競爭力低下的現狀。
就算通過減稅和補貼吸引一些企業回來,但美國本土的勞動力成本高,基礎設施老舊,環保法規又嚴。
很多企業發現,雖然生產搬回美國了,但成本沒降多少,甚至還面臨著生產效率下降的風險。
面對製造業的衰退,一些人把責任推給全球化,認為全球化是導致美國製造業衰退的罪魁禍首,鼓吹「逆全球化」才能解決問題。
但這觀點忽略了一個重要事實,全球化不是導致美國製造業衰退的根本原因,美國錯失的發展機遇,更多是因為自身結構性問題的積累。
筆者認為
美國與其想着「逆全球化」,不如好好想想怎麼在全球化背景下解決自身經濟結構問題,提高國家競爭力,這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辦法。
美國到底該怎麼選擇?又該怎麼重塑其在全球製造業格局中的地位?這些問題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