佔全國GDP比重14.3%!國家高新區為經濟注入「高新」動力

文/劉育英

當下,中國國家高新區正為中國經濟發展持續注入「高新」動力。

「五新」:國家高新區取得重要進展

過去一年來,國家高新區高質量發展取得重要進展,可以用「五新」來概括。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規劃司司長姚珺細數其中變化:

——經濟發展取得新成效。工信部組織全國178家國家高新區實施一批引領型重大項目和應用示範工程,持續擴大投資和消費需求。國家高新區主要經濟指標平穩增長,韌性活力持續顯現。2024年,國家高新區園區生產總值(gdp)19.3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名義增長7.6%,佔全國比重為14.3%;其中工業增加值約9.8萬億元,同比名義增長5.8%。

——產業科技創新取得新突破。支持國家高新區建設具身智能機械人、人形機械人等創新中心。國家高新區企業研發經費投入、擁有發明專利數均佔全國50%左右,具身通用人工智能系統原型、片上腦機接口智能交互系統等原創技術、首發產品不斷湧現。

——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取得新進展。引導國家高新區做大做強主導產業,推動建設京津冀、長三角、東北地區等高新區聯盟。中關村新一代信息技術躋身萬億級產業集群,上海張江集成電路產業、武漢東湖光電子信息產業規模分別佔全國的20%、50%。量子信息、人形機械人、下一代互聯網等未來產業已初步形成發展優勢。

——優質企業競爭力實現新躍升。截至2024年底,國家高新區集聚了全國33%的高新技術企業、46%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67%的獨角獸企業。

——管理服務邁上新台階。支持中關村加快先行先試改革,實施政策試點「揭榜挂帥」行動。編製國家高新區創建工作指引,修訂統計調查制度,建設綜合服務管理平台,推動打造「火炬」品牌升級版。

數據顯示,2024年,國家高新區實現工業增加值9.8萬億元,佔全國比重為24.1%,同比名義增長5.8%。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4.8萬億元,同比增長6.2%。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約2.4萬億元,佔全國比重32.5%。

同期國家高新區貨物和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約9.5萬億元,同比增長2.5%,其中出口總額6萬億元,同比增長10.1%,佔全國比重21%。國家高新區持續加大吸引和利用外資力度,全年新註冊外資(含港澳台)企業同比增長24.6%,實際利用外資佔全國比重約40%。

建設產業科技創新高地

工信部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中心已連續發佈11年發佈《國家高新區創新能力評價報告》。2024年版的《報告》顯示,自2010年以來,國家高新區創新能力總指數持續攀升,從最初的100點增長至505.7點,年均增長31點,呈現「研發資源多、創新生態優、產業績效佳、開放協同強」的特徵。

分項數據顯示,國家高新區研發資源集聚指數保持平穩增長,年複合增長率10%。國家高新區聚集了全國25%的研發人員,企業r&d經費內部支出約1.2萬億元,同比增長4.3%;省級及以上各類研發機構數量3.5萬餘家,2023年是2010年的5倍。

產業創新績效指數近幾年提升顯著,年複合增長率為11.4%。萬人授權發明專利數122.9件,是全國同期近10倍;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占製造業比重達到36.3%,比全國平均水平高20.6個百分點。

該報告稱,國家高新區加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在量子信息、高速鐵路、北斗導航、5g通信、生物醫藥等戰略性領域,實現重大技術突破,推出了第一款人工智能芯片和首顆量子通信衛星等原創技術和產品。

國家高新區是先進制造業集群的核心承載地。武漢東湖高新區在光電子信息產業領域獨樹一幟,正加速打造世界級光電子信息產業集群。

武漢東湖高新區管委會副主任周光勇介紹,該園區聚焦集成電路、光通信等細分領域培育和引進了一批優質企業,推動強鏈補鏈延鏈,國家級專精特新企業達到173家,科技型中小企業達到5827家,連續三年保持10%以上增長,光電子信息產業入選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

工信部2024年12月底發佈了國家高新區2024年綜合評價結果,首次公布了綜合評價前50榜單和單項榜單。這項評價結果顯示,頭部園區示範引領作用突出。中關村、深圳、上海張江等在綜合評價、工業總產值、高技術產業營業收入、優質企業數等榜單中排名均位居前列。

工信部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中心副主任何年初表示,國家高新區綜合評價工作是指導國家高新區建設的重要手段,最近公布的新版評價指標體系是第7版,有四個「更加突出」特點:即更加突出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更加突出產業高端化發展,更加突出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更加突出管理制度改革和高水平開放。

加快建設新質生產力

國家高新區已成為培育新賽道的重要載體。通過面向傳統產業升級衍生新賽道、面向新興產業拓展新賽道、面向未來產業前瞻布局新賽道,國家高新區培育了氫冶金、智能織物、人形機械人、量子信息、新型儲能、合成生物等一批具有發展潛力的新賽道。

2025年1月工信部發佈的《國家高新區新賽道培育行動方案》明確了推進國家高新區新賽道培育的總體要求、重點方向、培育路徑等。例如,面向未來產業的新賽道有人形機械人、腦機接口、元宇宙、下一代互聯網、6g、量子科技、原子級製造、深海空天開發等。

工業和信息化部規劃司副司長吳家喜表示,下一步將面向所有國家高新區,組織省級主管部門按年度推薦符合條件的新賽道,搭建新賽道培育庫,建立動態更新與監測機制;分領域分賽道優選一批發展潛力較大、示範引領作用突出的園區,形成重點新賽道園區榜單。

在支持國家高新區發展新質生產力方面,吳家喜表示,要建立國家高新區與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深度對接機制,推動在國家高新區布局更多高能級創新平台,集聚培育一大批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

要鼓勵國家高新區建設一批概念驗證、中試驗證、檢驗檢測、技術轉移等服務機構,打造高能級孵化載體,推廣「中試+投資+孵化」運營模式,建強技術經理人隊伍。

「國家高新區因改革而生,也必須依改革而興。」國家高新區將加大先行先試力度,乘勢而上縱深推進園區體制機制改革。

此前,中關村新一輪先行先試改革的24項重大改革措施全面落地,財稅、人才等大部分試點成熟的改革措施已在中關村全域乃至更大範圍推廣實施。「後續還將梳理凝練中關村先行先試政策,按程序在全國國家高新區複製推廣。」姚珺表示。

據了解,工信部將選取發展基礎好、改革意願強的自創區,「一區一策」制定進一步深化自創區改革創新的實施方案。還將推動有條件的國家高新區圍繞法定機構改革、人事薪酬制度、市場化運營等方面因地制宜開展改革試點,加快建立權責清晰、規範高效的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