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837終止交易 老牌券商海通證券落幕

經濟觀察網 記者 牛鈺 2月5日是蛇年A股的首個交易日,也是海通證券(600837.SH)的最後一個交易日,這家成立已有36年的老牌券商自此作別A股。

截至2月5日收盤,海通證券A股股價下跌1.61%,收於10.41元/股,當日成交額為9.75億元,總市值為1360億元。從2007年7月31日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算起,海通證券在A股已有17年6個月零5天。

海通證券的落幕早在半年前就已經定下。2024年9月5日晚間,國泰君安(601211.SH)官宣將換股吸收合併海通證券,該合併事項陸續得到上海市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證監會、交易所批複後進入落地階段。

海通證券於2月4日公告稱,公司A股股票將自2025年2月6日開市起連續停牌,此後進入現金選擇權行權申報、清算交收階段,不再交易。待現金選擇權實施完成及公司終止上市後,海通證券股東持有的A、H股股票將分別轉換為國泰君安為本次換股吸收合併所發行的A、H股股票。

經歷興衰36年,海通證券的時代宣告落幕。

始於「繁花」時代

20世紀80年代末,中國境內首批證券公司陸續成立。1987年,‌中國第一家證券公司——深圳經濟特區證券公司成立。1988年,萬國、申銀和海通三家證券公司陸續在上海成立,熱門電視劇《繁花》曾提及這三家證券公司在當時資本市場的壟斷地位。

圖片來源:電視劇《繁花》

海通證券脫胎於交通銀行。據海通證券第一任總經理、法人代表、黨支部書記湯仁榮回憶,1986年9月,國務院決定組建交通銀行,從各個銀行抽調人員,其從中國銀行上海分行被抽調籌建交通銀行。後來,湯仁榮任交通銀行上海分行信貸二部副經理,主管市場科,直至1988年9月22日,上海海通證券公司在市場科的基礎上成立。

1989年,海通證券牽頭組建上海第一個股票發行承銷團,首次採用包銷方式(證券公司將發行人的證券按照協議全部購入或者在承銷期結束時將售後剩餘證券全部自行購入的承銷方式)發行第三期上海真空電子器件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電真空」)股票。

湯仁榮曾表示,電真空這期的發行總額為當時市場櫃檯可交易股票總市值的60%,萬國、申銀和工行上海信託都參與了承銷團,但銷售並不順利,海通證券承銷的9.1萬股僅銷出了19.26%,剩餘股份只能自己持有,彼時註冊資本只有1000萬元本金的海通證券只能求助交通銀行上海分行,才補足了750萬元給電真空。

湯仁榮曾撰文稱,1990年6月,隨着股市好轉,一批先知先覺的深圳大戶紛紛到上海大量購買上海的股票。隨着當時二級市場價格上漲,海通證券庫存的電真空股票帶來了豐厚的利潤。1990年12月19日,上海證券交易所開市鑼聲首次響起,海通證券果斷拋出10股電真空,被申銀證券吃進,每股成交價為365.70元,這成了改革開放後中國主板市場的第一筆交易。

在國內資本市場建立初期,證券公司如雨後春筍般湧現,首批成立的券商們在市場巨變中逐漸難以為繼。

公開資料顯示,1995年,萬國證券因「327」國債期貨事件虧損56億元,瀕臨破產。1996年7月,申銀、萬國兩家證券公司在上海市政府主導下合併為申銀萬國證券,2015年1月26日,申銀萬國證券吸收合併宏源證券,當天申萬宏源證券(000166.SZ)作為上市公司掛牌。而在2006年,早已更名為「巨田證券」的深圳經濟特區證券公司也黯然退出市場。

只有海通證券,成了唯一於1988年至2024年9月的36年間未被更名、合併的大型證券公司。2000年,中國證監會同意海通證券與交通銀行脫鉤。海通證券的註冊資本增至37.47億元,業務範圍為綜合類證券公司,第一大股東變更為上海國資。

從比肩「券商一哥」淪為「虧損王」

2007年7月31日,海通證券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同年,其香港子公司海通國際控股有限公司(下稱「海通國際」)收購香港的大福證券成功在港上市。

從發展歷程看,海通證券輝煌時期的競爭對手是如今的「券商一哥」中信證券。據中國證券業協會的統計數據,在2008年至2016年間,登陸資本市場更早的海通證券的總資產規模高於國泰君安,僅次於中信證券;營收規模也經常在行業內排名前三。2009年,海通證券的總資產規模為1103.48億元,在行業內排名第一。

經濟觀察網採訪的中國內地、中國香港多位投行人士普遍認為,海通證券能夠成長為國內頭部券商,與其子公司海通國際抓緊內地企業赴港上市的熱潮息息相關;海通證券的內地房企股權、債券承銷業務在行業內領先。

2014年8月,渣打銀行在研報中指出,海通國際與內地企業的良好關係以及海外銷售能力均受到認可,由於A股IPO改革的停滯,未來會有更多中國企業選擇來港上市,中國企業海外發債規模也將持續增長,海通國際將是這一趨勢的最大受益者。

經濟觀察網翻閱海通國際的公開資料發現,海通國際曾服務過易居企業集團、佳兆業物業正榮地產、第一服務、金輝控股、恆大物業等多家房地產相關企業上市,也曾協助恆大地產等多家房企發行美元債。

一位中資券商在港自營投資業務人士對經濟觀察網透露,海通國際的DCM業務(即債券承銷業務部門)在中資券商中的話語權很大,以至於自營部門需要承接一些來自DCM業務的美元債,而這些跟投項目並沒有跟正常的信用債投資使用同樣的信評體系,導致手裡殘留很多不良債券,比如投資了很多龍光恆大碧桂園雅居樂正榮等內地房企的美元債券。

海通國際管理的海通亞洲高收益債券基金此前主要投資於中資地產債。該基金公示的信息顯示,截至2021年底,寶龍奧園、碧桂園等房企的美元債還在投資名單內。

成於地產也敗於地產,2021年下半年以來,多家在港上市的內地房企陸續「爆雷」,導致海通證券在港業務大幅虧損,開始拖累母公司業績。2024年1月份,海通國際完成私有化退市,海通證券究竟承接了多少中資美元債成了一個謎題。但從海通證券的業績來看,其「踩雷」地產債的風險還在持續釋放。

2022年及2023年,海通國際累計虧損134.96億港元。

近期,海通證券發佈2024年業績預告,預計實現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虧損約34億元。對於業績預虧的主要原因,海通證券表示,報告期內,公司境外金融資產估值大幅下降,投資收益公允價值變動損益減少;境內市場股權融資規模下降,公司投行業務收入減少。

Wind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2月5日,共有12家券商發佈了2024全年的業績預告,其中海通證券的凈利潤虧損金額居於前列。

「沉沒」於券業整合潮

2024年,在監管層多次提出「培育一流投資銀行和投資機構」,支持頭部機構通過併購重組、組織創新等方式做優做強的政策導向下,證券行業整合併購大幕開啟。

2024年9月5日,在海通證券交出「營收同比減少47.76%,歸母凈利潤同比減少75.11%」的半年度成績單後的一周,證券業迎來「頭部券商合併」的驚人消息——國泰君安與海通證券官宣合併。

這樁廣受市場關注的合併重組項目一直以「閃電速度」穩步推進。2025年1月20日,國泰君安、海通證券同步發佈公告,宣布合併重組獲得香港聯交所批准,圓滿完成本次合併重組全部行政審批程序。

此前公布的重組交易報告書顯示,自交易完成的交割日起,存續公司承繼及承接海通證券的全部資產、負債、業務、人員、合同、資質及其他一切權利與義務;交割日後,國泰君安將辦理公司名稱、註冊資本等相關的工商變更登記手續,海通證券將註銷法人資格。合併後公司將採用新的公司名稱,並根據屆時適用的法律法規和本次合併的具體情況採取一系列措施建立新的法人治理和管理架構、發展戰略。

截至2月5日,國泰君安與海通證券合併後的名稱還沒有公布,海通證券在A股市場的最後亮相結束。此後,「600837」這一代碼將成為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