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龍華區銀星科技園,園區原本的「職工之家」,在1月17日這天變成56家電子科技大學灣區校友企業在深圳的另一個「家」。
1月13日至17日,成都市新年首站投資促進系列活動在粵港澳大灣區舉行。作為其重要配套活動,1月17日,由成都市科學技術局、電子科技大學主辦的「科創天府·智匯蓉城」電子科技大學灣區校友企業家懇談會在此舉行。
「求學在成都,成都是我踏入社會的第一站,也是我的第二故鄉。我們對成都感情很深,希望發揮自身橋樑作用,促進大灣區與成都科創資源互促互惠。」
「當下的成都迎來多重戰略的疊加機遇,作為投資機構,也希望在這片科創沃土上尋找到新的增長點。 」
……
鄉音未改,鄉情未變。以創新為命題,一場跨越千里的交流,在這天實現面對面的「零距離」。
跨越千里的產業聯動
成都釋放創新機遇
這是一個氛圍滿滿、鄉情濃濃、充滿機遇的懇談會。
下午1點40分,距離活動開始還有20分鐘,不少企業家代表已入場開啟「嗨聊」模式,現場座無虛席。會場內處處可見「小心思」:座位布置成弧形,讓交流「面對面」「心貼心」;每個座牌上都卡着一隻成都「土特產」——大熊貓玩偶;設置包含成都高新區等在內的園區產業交流區……
來賓發言
「今天的活動叫懇談會,要的就是一個誠懇、真實,我們十分願意敞開心扉,了解成都科創的新發展,期待在交流中碰撞出更多新的合作機遇。」校友代表的開場白,也成為懇談會上不少參會企業代表共同的心聲。
加拿大工程院院士、深思實驗室主任、深思有形(成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深思有形」)創始人楊軍已經在成都找到機遇。這位川籍科學家、企業家於2022年12月參加海科會,與成都結緣,最終決定回到家鄉發展。
來賓發言
「海科會舉行的當天下午,相關政府部門負責人就與我們進行了詳細的交流,當天晚上我們對合作『一拍即合』,甚至基礎合作框架都有了!」時隔兩年,楊軍依然清晰記得這段「成都往事」的種種細節。他告訴記者,這樣的「成都速度」「成都效率」在全國都是不多見的。
除了政府滿滿的誠意,自身濃濃的鄉情,最終決定因素還是在於「硬實力」:「成都航空航天產業基礎好,完全能夠滿足我們產品研發、生產、應用的要求,我們在成都產學研教相關活動已全方位展開。」
來賓發言
深思有形在成都的發展,也證明楊軍的選擇沒有錯。「2024年3月,深思有形數字化智能化輥壓工廠在成都市新都區投產。我們目前已拿到近2億元的訂單,還在洽談更多的訂單,包括長安、吉利等都是我們的客戶,它們用的也都是『成都造』。」
採訪時,他特別提及去年成都開展的「進解優促」「立園滿園」行動,這也給了企業更多的發展信心:「我們所在的成都市新都區高新技術產業園,為我們提供了從基礎設施到科技服務全方位的保障;藉助政府、活動搭台,我們也正在與更多成都本地企業洽談合作,相信不久就會有更多好消息傳來。」
接下來,深思有形還計劃將更多的產業化成果落地成都。
產業興 、人才盛 、資本強
電子科大校友企業看好成都
如今的成都,更是一座「拼搏奮進的創新創造之城」。現場,成都高新區、成華區、溫江區、雙流區、新都區向校友企業推介了產業發展情況,拋出共謀合作的「橄欖枝」。成都的新變化、新機遇,也吸引了眾多電子科大校友的目光,他們在產業、人才、資金等方面紛紛對成都投下了「信任票」。
深圳夢派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合伙人劉丹於2016年創立深圳夢派科技集團,主營消費電子、商用終端及顯示等產品,已在成都設立子公司,年銷售額超千萬。
劉丹
對於成都的科創環境,劉丹頗為讚賞:「中國有句俗話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還有『天府之國在四川』。如今成都不僅是生活的天府之國,更是科技創業的天府之國。」他表示,在科技產業方面,成都電子信息產業排名居前;低空經濟發展勢頭良好,集合了縱橫、沃飛等知名企業。
談及大灣區與成都協同發展時,劉丹表示:「成都產業發展空間大,企業移植過去將有更多發展機遇,成長空間也更為廣闊。」
同樣看好成都發展的還有深圳市楠菲微電子有限公司董事長曾雨,「近年來我們在成都的投入持續加大,近3、4年在實業和科技方面的增量投入已超10億,僅去年芯片設計公司的銷售額就突破了10億。」
曾雨
當被問及為何如此看重成都時,曾雨表示:「人才優勢是關鍵,這裡有眾多高校,尤其是電子科大,為芯片設計這類需要耐心、穩定人才和長周期投入的領域提供了堅實的支撐,而這恰恰是科技競爭與創新發展的核心要素。」
在投資領域,廣東長石創業投資合夥企業管理合伙人胡可有着豐富的實踐經驗。據其介紹,長石資本在2023年已與成都高新區策源資本成功合作,組建了10億硬科技基金,首關3億已順利完成,目前正在全力推進二關工作。
四川長石基金的組建得到了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這充分體現了成都優秀的營商環境。關於成都投資項目,他回憶道:「早在4年前,四川兆強科技在大灣區校友會組織的路演時,就獲得了電子科大深圳校友基金的投資。到了2024年,四川長石資本也入股其中,如今兆強科技已經紮根成都高新區,發展態勢良好,成為細分領域的隱形冠軍,還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未來前景十分可觀。」
關於未來投資方向,胡可也分享道:「當前半導體設計企業上市較多,投資機會相對減少,我們正逐步轉向半導體封裝及更上游半導體材料和半導體裝備領域,而成都在這些方面資源優勢顯著,我們有在此加大投資力度的強烈意願,推動相關產業資源在成都落地生根,進一步促進成都硬科技產業的蓬勃發展,助力成都打造成為全國重要的科技產業高地。」
據不完全統計,現場達成合作意向近30個。
成都⇆大灣區
在雙向奔赴中實現互促互惠
作為國內電子信息領域高新技術的源頭和創新人才的基地,電子科技大學在珠三角、長三角、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等設立研究機構,也成為加快區域科創、產業合作的重要橋樑。電子科技大學(深圳)高等研究院(以下簡稱「高研院」)正是其中之一。
來賓發言
「憑藉大灣區8萬電子科大校友在電子信息等專業領域與當地產業的高度契合優勢,我們積極牽線搭橋,助力校友企業在成都的成果轉化與產業布局,進一步強化兩地的科技經濟聯繫。」談及大灣區、成都兩地科技創新環境,高研院執行院長湯志偉表示,「大灣區充滿現代創新活力,成都包容且活力四射,對創業者和年輕人來說都能找到實現夢想的機會。」
湯志偉
他特意提到了成都機會。這些機會中,包含龐大的消費市場,電子信息等萬億級產業及多個千億級產業集群,豐富的應用場景和廣闊的市場空間,以及日臻完善的成都科技成果轉化體系。
談及在蓉布局發展,湯志偉也透露:「當前,高研院已有多個科研團隊在成都成功落地,以高柔性智能輥壓成型裝備為代表的很多項目也在逐步產業化,在未來具有極大的發展潛力。」
隨着成果、人才、資本等科創要素加快交流互通,一場更為深度的產業合作正在兩地間醞釀。
紅星新聞記者 彭祥萍 攝影記者 王效
編輯 成序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