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陽謀,對陽謀!中、美、俄、德、法等國的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對比

曾有網友說,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曾是「美國歐盟對中國經濟發展實施的陽謀」,試圖在新興產業領域再度掌控話語權,進而利用他們在該領域建立的標準、規則等阻礙中國的產業轉型與升級。

但令美歐政客失望的是:中國人的決心、信心是無比巨大的,一旦定下戰略性決策,前行的步伐是誰也無法阻擋的。反觀美歐自己,卻因為各種因素的阻礙,在浩浩蕩蕩的「能源改革」中敗下陣來。

即便在俄烏衝突爆發後,部分歐洲國家「人為大幅降低對俄羅斯能源的依賴,被迫強化新能源產業的建設」,但整個歐洲市場的可再生能源發電量也依然遠低於中國,更別談發電設備高度依賴中國提供了。

我們一起來看幾組數據:

《世界能源統計年鑒2024》報告公開的數據顯示:全球各國、地區2023年的可再生能源發電量為89884億千瓦時,同比增長5.4%——1千瓦時,就是1度電,全球可再生能源發電量接近9萬億度。

我國2023年的可再生能源發電量高達28941億千瓦時,同比增長8.4%,全球佔比擴大至32.2%,再一次位居世界第一名。在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戰略指引下,在深入推進低碳、綠色能源轉型政策要求下:

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機制的裝機容量,歷史性超過火電機制裝機容量——但由於燃煤發電機制的利用效率更高,發電小時數比可再生能源高很多,這使得:燃煤發電量依然佔據主導地位。

這是可再生能源的優點,也是缺點。好處是低碳、環保,並可在全球新興的萬億市場中佔據先行優勢。弊端是設備利用率偏低,且難以和現有電網高度匹配。

我國當前的發展策略是同步推進,一方面大力推進可再生能源建設,另一方面強化「超超臨界燃煤發電技術」的應用,它不僅是一種高效的發電技術,還具有煤耗和污染排放低的環保特性,同時起到「兜底」的作用。

我們需要轉變一個思路,即:推動能源轉型必須要大力發展新能源,大幅降低以煤炭為主的傳統能源。

十多年來的經驗證明,這個思路是不可取的!可再生能源的發電量雖然快速增加了,但由於新能源的波動性、隨機性和間歇性等弊端影響,短時缺電的情況可能會越來常態化。

這個時候,以燃煤發電為核心的火力發電就形成了「兜底」效應。這就是我國近兩年來,燃煤電廠和可再生能源發電廠同時快速建設的原因,平時盡量使用可再生能源,一旦出現問題。

燃煤電廠迅速啟動,確保中國電力市場的穩定供應。這種模式,是美歐難以做到的。因為:大量新建的燃煤電廠投資很大,但不再像往年那樣高效率利用,而是低效率利用,作為輔助性角色。

這是一個慢慢實行的戰略,目前仍在建設中,當前的火力發電機制的利用小時數還是遠超可再生能源的。從某種角度上來說,也是中國對美國、歐盟提出的「陽謀」。

在新能源產業投入巨額資金的同時,又投入巨額資金建設燃煤電廠,而正在建設的燃煤電廠的目的居然是:給未來的可再生能源讓路和兜底,是一種無比巨大和崇高的「自我犧牲精神」。

這種戰略,也只有在中國的制度下可以完成了!美國、歐盟、日本韓國等要麼沒有充足資金、技術,要麼資本家不願意這樣干。最終的結果只能是:中國的能源轉型和升級戰略最終實現。

最後再分享其他部分國家的可再生能源發電量

排在中國之後,位居世界第二的是美國,可再生能源發電量為9737億千瓦時,增長0.5%,全球佔比10.83%;巴西第三,發電量為6315億千瓦時;加拿大第四名,發電量為4212億千瓦時。

印度第五,可再生能源發電量為3820億千瓦時;德國第六、日本第七、俄羅斯第八、挪威第九、西班牙第十,法國位居全球第11名。其中,法國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同比暴漲25.9%,西班牙大漲15.6%。

為了降低對俄羅斯能源的依賴,荷蘭波蘭羅馬尼亞斯洛伐克等國的可再生能源提升力度也很高,但由於基數低,發電量也不高。之後是土耳其英國第13、越南第14、瑞典第15。本文由南生撰寫,歡迎轉發、評論、留言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