兆新股份:陷虧損泥潭,產能過剩卻逆市定增加碼|看財報

4月30日,兆新股份(002256.sz)發佈2023年財務報告。公司營收3.31億元,同比增長9.88%;凈利潤虧損8482.43萬元,虧損同比擴大274.08%。對於凈利潤虧損,公司在業績快報中表示,主要是因為財務費用及計提股權激勵費用。

據了解,公司原名彩虹精化,主營精細化工業務。2008年上市之後,公司通過收購及增資擴股進軍新能源領域,並將業務逐漸拓展至光伏發電。

鈦媒體app注意到,上述股權激勵為公司2022年4月推出,彼時其凈利潤已經連續兩年出現虧損。或為提升競爭力,公司正定增加碼光伏業務。只是,面對光伏行業產能過剩的現狀,此次定增能否順利通過還存在不確定。

蹊蹺的股權激勵

2018年開始,公司不僅營收走下坡路,凈利潤也出現虧損。2018—2023年,公司營收分別為6.04億元、4.31億元、4.14億元、3.4億元、3.01億元、3.31億元;凈利潤分別為-2.18元、-3.1億元、0.54億元、-5億元、-0.28億元、-0.84億元。

上述背景之下,公司於2022年4月28日推出期權激勵方案(下稱「方案」)。方案顯示,公司擬授予股票期權18824萬份,約佔總股本的10%。首次授予股票期權15059.2萬份,占本次激勵股票期權的80%,預留20%。行權價格為激勵計劃草案公布前1個交易日的公司股票交易均價的75%,即1.7元。

實際上,此次激勵所授予的股票數已擦邊監管紅線。據相關規定,上市公司股權激勵計劃所涉及的股票總數不得超過公司總股本的10%。另外,在本次股權激勵中首次授予的行權僅分兩期,而每期行權比例為50%。

從股票授予對象來看,李化春、郭健、劉公直等7名高管獲授期權6250萬份,合計占本次股權激勵總額的33.2%,而核心員工佔46.8%。

值得注意的是,時任公司董事、副總經理、董秘的劉公直於2020年加入公司。2021—2023年,劉公直年薪分別為425.07萬元、213.3萬元、550.7萬元,甚至比公司董事長李化春還要高。對此,市場上也不乏對劉公直高薪酬的質疑,認為他年薪高於行業均值。如此看來,公司是否有必要對本就高薪的劉公直再度激勵?又是否存在過度激勵的現象?

公司在方案中表示,劉公直對公司有貢獻,其能為公司資本運作、公司治理等提供強有力的管理支持。而相關數據顯示,劉公直加入公司之後其凈利潤依舊處於虧損,甚至2021年凈利潤還虧損5億元,創下公司近十年新低。

至於首次授予的股票期權,第一個行權期和第二個行權期分別需要滿足兩個條件,2022年凈利潤不低於3500萬元及資產負債率不高於45%;2023年凈利潤不低於4000萬元及資產負債率不高於45%。

2019—2021年,公司凈利潤分別為-3.1億元、0.54億元、-5億元。從數據來看,公司若要完成凈利潤考核似乎很難,但公司有「小技巧」。據註解顯示,考核的「凈利潤」是指剔除本次及其他員工激勵計劃股份支付費用影響的數值後的凈利潤。2022—2024年,公司股票期權需要攤銷的總費用為2.17億元,三年分別為6737萬元、1.17億元、3214萬元。鈦媒體app還發現,2021年虧損的5億元中,或為2022年完成目標做了鋪墊。一是投資收益項目下,權益法核算的長期股權投資收益為-5916萬元,處置長期股權投資虧損6920萬元;二是在營業外支出項目中將能處置的損失已計入2021年。

據公告顯示,2022年,公司剔除本次及其它員工激勵計劃股份支付費用影響的數值後的凈利潤為4227萬元;2023年,公司該數據為4000萬元-5500萬元,均滿足凈利潤考核。

此外,公司設置的資產負債率不高於45%考核更像是形同虛設。從過往數據來看,2019—2021年,公司資產負債率分別為39.62%、38.88%、40.33%。

逆市定增與踩紅線補流

年報顯示,公司正在引入戰略投資者及推動小額快速定增,持續優化公司現金流。而本次定增的項目大多數為光伏賽道。

3月6日,公司發佈定增預案,預計募集資金總額不超過19483.81萬元(含本數),扣除發行費用後的募集資金凈額,擬將全部用於包括和縣光儲充一體化及分佈式光伏發電項目(下稱「項目一」)、年產1gw「板塊互聯」bipv光伏組件項目(「下稱項目二」),以及補充流動資金及償還債務。

值得注意的是,當下光伏行業整體不樂觀。2023年以來,光伏行業「產能過剩」一詞一直縈繞在從業者心頭,特別是進入2023年下半年後,我國光伏製造業持續高位運行,產業鏈各環節產能釋放、產量持續增長之下,光伏產品價格下降速度明顯加快。

項目一主要為分佈式光伏發電項目,而該項目增長持續性亦存在隱憂。研報顯示,近年來,我國分佈式光伏裝機快速增長,但隨着裝機及電量佔比提升,前期分佈式安裝較多的山東、河南等省份陸續出現併網空間受限、消納能力不足等問題,引發市場對國內分佈式需求增長持續性的擔憂。

同時,從去年下半年開始,由於消納能力不足,已有山東、黑龍江、河南、廣東、福建等多地發佈分佈式光伏接網預警。另外,隨着光伏發電技術不斷升級,發電成本持續下降,光伏發電逐步進入無補貼時代,光伏電價政策多次調整且總體呈下降趨勢。據國家相關政策通知,自2023年1月1日起,對新建的光伏發電項目,不再實行國家統一的上網電價或補貼政策。

項目二所在的光伏組件行業情況也糟糕。據集邦諮詢稱,2023年12月光伏組件交易慘淡,價格中樞再次下移,182p型單面跌穿1元線,廠商虧損進一步拉大。而光伏組件價格之所以下跌,或是因無法承受庫存壓力。相關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市場光伏組件庫存約為150gw,超過2023年美國和歐盟市場的總和。

鈦媒體app注意到,從2023年2月開始,光伏組件價格便一路走低,由1.9元/瓦左右降至1元/瓦甚至低於1元/瓦的價格,並且降價速度呈加速趨勢。

據監管要求,定增募資用於補充流動資金和償還債務的比例,不得超過募集資金總額的30%。不知是巧合還是有意,公司此次擬使用5845.14萬元補流,剛好為總募資額1.94億元的30%,可謂是踩紅線補流。截至2023年末,公司貨幣資金0.48億元,應收票款2.05億元,無短期和長期借款。此外,公司資產負債率由2022年末的37.11%降至2023年末的21.94%,凈資產有息負債率也降低至12.17%。同時,公司資產負債率也遠低於64.55%的行業均值。如此財務狀況之下,公司踩紅線補流是否有必要?(本文首發鈦媒體app,作者|翟智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