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差距又擴大了!一季度中國GDP跌至美國的60%,究竟是何原因?

中美兩國2024年一季度的經濟數據都相繼公布了,但是最終的GDP差距卻再次擴大,這究竟是咋回事?

首先來看我國的數據,今年一季度我國GDP同比增長5.3%,從增速來看是超出了市場預期的,也就是說很多國內外機構根本沒想到我國一季度能夠實現5.3%的增長,之前的預測數據都是5%以下。

從GDP規模來看,今年一季度我國GDP達到29.63萬億人民幣,而2023年一季度中國GDP為28.44萬億,按照數據計算增速應該是4.18%,但統計局公布的數據卻是5.3%,背後其實是兩種不同的算法。

事實上,4.18%屬於GDP名義增速,而5.3%屬於實際增速,實際增速是剔除了物價上漲因素的,而名義增速包含了物價上漲因素。所以,在物價溫和上漲或者大通脹的年代,GDP名義增速是高於實際增速的。

但是,這一次我國一季度GDP名義增速低於實際增速,說明物價沒有上漲,而是在下跌,結合今年一季度的CPI數據就明白了,今年1-3月我國CPI漲幅分別為:下降0.8%、上漲0.7%、上漲0.1%,增速仍然很低,市場一度認為我們有陷入通縮的跡象。

美國就不一樣了,今年一季度美國GDP環比折年率增長1.6%,這是大家從官方媒體得到的信息,而且這次的增速是低於市場預期的,於是很多媒體說美國真的要衰落了,增長勢頭停止了。

但是,這個GDP環比折年率與我們的同比實際增速概念不一樣,如果換算成同樣的統計口徑,今年一季度美國GDP同比增長接近3%,而我國同比增長5.3%,我國的增速仍然是高於美國的,經濟實際增長動能領先於美國。

不過,美國的這個增速也是不低的,畢竟美國人均GDP已經超過8萬美元,對於這樣的發達經濟體,像新興經濟體一樣去實現高增長是不現實的,能夠實現近3%的增長已經是碾壓歐洲及日韓的強大存在。

既然我國GDP增長率高於美國,為什麼今年一季度差距又擴大了?

根據兩國數據,按照平均匯率計算,今年一季度我國GDP為4.17萬億美元,而美國為6.93萬億美元,中國GDP已經跌至美國的60%。

其實原因也不複雜,一個原因前面已經說了,我國的通脹對於GDP沒有起到提升,反而因為物價下跌造成「增量」減少,相比之下美國的通脹很高,3月美國CPI增長3.48%,核心通脹指標更是達到3.8%,這就提升了美國GDP名義增速,從而拉升了GDP增量。

所以,在通脹方面我們「吃虧」了,低通脹沒有給GDP增長帶來助力,不過這也說明美國GDP是在高通脹加持下維持表面的「數字繁榮」,並不是經濟的實際增長帶來的結果。

第二個原因是匯率問題,今年一季度人民幣貶值了,GDP兌換為美元後「數字縮減」,這也導致中美GDP差距擴大。

目前,美元仍然維持着高利率,就是不肯降息,而且屢次釋放延遲降息,甚至要加息的信號,受此影響,美元指數再一次走強,亞洲貨幣跌倒一片,日元匯率暴跌,日本國債率先崩盤,而狙擊日本正是美元試圖洗劫亞洲財富的開始。

美元匯率走強和高通脹的疊加作用下,美國GDP數據看起來更加繁榮,增長勢不可擋,但是這種狀態維持不了太久,近期美國共和銀行宣布倒閉,是今年以來美國第一家倒閉的銀行,這是美國一味維持高利率帶來的內部金融反噬。

簡而言之,老美知道自己高利率維持不了太久,但財富收割又沒完成,於是開始釋放加息信號,背水一戰,狙擊亞洲貨幣,試圖讓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重演,要麼有國家被美元收割洗劫,要麼美國在收割完成前率先倒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