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幾百萬元打水漂怎麼辦?西城法院發佈白皮書助力解決金融問題

新京報訊(記者 慕宏舉)3月14日上午,北京市西城區人民法院召開「涉金融理財類糾紛審判白皮書」新聞通報會,聚焦大眾理財投資和財富管理領域熱點問題,全面梳理金融理財糾紛典型案例,總結提煉金融理財糾紛審判態勢,探究大眾金融理財面臨的法律風險,提出促進行業健康有序發展的治理建議,號召各金融機構、消費者、行業協會、監管及司法部門共同打造穩定有序、各方共贏的金融市場生態環境。

新京報記者了解到,2020年至2023年,西城法院共受理涉金融理財類糾紛案件310件,涉案標的額達15.18億餘元。西城法院副院長畢菲介紹,涉金融理財類糾紛主要呈現糾紛類型多樣化、涉訴主體眾多、爭議問題相對集中等特點。金融機構、准金融機構、類金融機構等都有涉訴,產品類型包含銀行理財、信託產品、股票、私募基金、貴金屬、期貨、外幣等。隨着新型理財產品不斷湧現,產品交易結構和法律關係日趨複雜,產品銷售推介和投資管理階段爭議頻發。爭議問題主要聚焦在盡職調查義務、如實宣傳義務和適當性義務的審查,以及管理人/受託人的責任邊界等問題上。面對機構投資者和中小投資者之間的權屬爭議,如何處理好平等保護與傾斜保護、契約自由與契約正義之間的關係,是審判實踐中的難點問題。

新聞通報會現場。 圖源:北京市西城區人民法院

畢菲介紹,金融街人民法庭重點從抓牢審判管理指標、提升司法質效,抓強專業能力建設、樹立裁判規則,抓實能動司法理念、促進金融治理三方面積極推動涉金融理財類糾紛源頭化解,規範機構展業經營,彰顯維護金融市場秩序、保障金融安全、防範化解重大金融風險,以及傾斜保護金融消費者和中小投資者的司法導向。2023年,金融街人民法庭在涉金融理財類糾紛收案量相較2020年提升40%的基礎上,平均審理周期縮短12%,案件結收比提升53%。不斷健全精審團隊配置,設立8個精審團隊,對新型、疑難、複雜金融案件加強專業化審理,培育典型示範案例,發出綜合治理司法建議,以裁判樹規則,以規則促治理。

通報會上,金融街人民法庭庭長楊成龍通報了典型案例。「理財產品宣傳應如實,誇大其辭要擔責」明確了金融機構履行如實宣傳義務和告知說明義務的認定標準。「證券產品主要增信措施不屬實,管理人違反盡調義務須賠償」闡述了理財產品管理人在售前應當認真、全面履行盡職調查義務。「法律空白並非『真空地帶』,監管規定和行業規範亦可參照適用」提示了監管規定及行業自律規則亦為管理人履職標準。「劣後級中小投資者對信託無控制權,差額補足義務應免除」體現了在與機構投資者之間利益嚴重失衡的情況下對中小投資者合法權益的保護。

隨後,金融街人民法庭法官劉茜倩發佈法院倡議,號召消費者樹立科學理念,正確理解「買者自負」原則,打破固有的保本保收益認知,充分了解自身風險承受能力,理性謹慎投資。金融機構依法合規經營,審慎推介產品,充分提示風險,勤勉盡責管理,健全事後監督,保障消費者權益。行業協會發揮自律效能,以行業自律規則落實金融惠民政策,做好溝通協調和教育引導工作,推動協同治理。監管與司法部門強化協同,建立通報交流機制,共享前沿數據,防範風險隱患,完善府院聯動。

該院新聞發言人、黨組成員、政治部主任趙瑩表示,在資管行業打破剛兌的背景下,金融理財市場正逐步完成全面凈值化轉型,希望發佈的典型案例對各方有所啟發,樹立「賣者盡責,買者自負」理性投資意識,在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更好發揮法治的保障作用,持續優化投資理財環境,促進金融業良法善治、行穩致遠。

編輯 劉倩 校對 李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