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丨高江虹
編 輯丨朱益民
3月8日是國際婦女節,女性悅己消費又掀起一波熱潮。
「變美」依舊是女性消費的重要需求之一,兩大後天「變美神器」美妝與醫療美容也因此漸成剛需,成為不少女性消費者越來越重要的「變美成本」。
國家統計局發佈的最新消息顯示,2023年全年的化妝品零售總額為4142億元,比去年增加了5.1%,其中12月份的零售數據為323億元,同比上漲9.7%。德勤發佈的《中國醫美行業2023年度洞悉報告》也顯示,中國醫美市場2023年增速預計達到20%,市場規模超2000億元人民幣,而之後的四年將預計保持15%左右的年複合增長率。
如今,「變美」已經成為新時代女性消費的重要課題之一,在美妝和醫美這兩大「變美生意」背後,市場與消費的變化趨勢究竟如何?
本土美妝躍龍門
從近幾年的數據來看,我國化妝品總零售額從2000億到3000億用了六年,而從突破3000億到突破4000億,只用了一年。
艾媒諮詢發佈的《2024-2025年中國化妝品市場運行狀況及發展趨勢研究報告》顯示,2023年,我國化妝品行業市場規模約為5169億元,同比增長6.4%,2025年有望增至5791億元。
市場下沉是我國美妝行業的一個明顯趨勢,2023年城鎮消費品零售額407490億元,比上年增長7.1%。鄉村消費品零售額64005億元,增長8.0%。下沉市場的巨大消費潛力,也使得在美妝行業將觸角伸向城鎮和鄉村,一些品牌開始加大對三四線城市的布局。
同時,線上零售也不容小覷,從零售渠道看,2023年全國網上零售額154264億元,比上年增長了11.0%。
根據企查查數據,從國內市場來看,我國現存化妝品相關企業1807.99萬家。近10年,我國化妝品相關企業註冊量呈整體增長態勢。
2019年,我國化妝品相關企業註冊量達257.08萬家,同比增長79.97%,達近十年增速峰值。
2020年—2022年,我國化妝品相關企業註冊量分別為283.03萬家、442.15萬家、370.47萬家。
2023年,我國化妝品相關企業註冊量達560.63萬家,同比增長51.33%。從區域來看,海南現存178.89萬家化妝品相關企業,位居第一。
但多年來,中國本土美妝市場一直是外資美妝巨頭的重要市場,由眾多外資美妝企業盤踞。
2023年歐萊雅在中國大陸市場銷售額同比增長5.4%,從歷史來看屬於較低水平;但受到日本核污水事件的影響,資生堂在中國市場的表現不佳,凈銷售額和歸母凈利潤均出現下滑;而雅詩蘭黛集團連續七個季度出現營收和利潤雙下滑的情況,在中國市場也未能倖免。美妝巨頭在中國大陸高端美妝市場的普遍疲軟,也進一步揭示了在中國美妝市場做生意的複雜性。
近期,因原材料上漲、品牌定位變化和市場供求失衡的影響,多個美妝大牌宣布調整價格,包括雅詩蘭黛(EL.N)、歐萊雅(LRLCY.OO)和資生堂(4911.T)在內的眾多品牌開啟了新一輪漲價,漲幅在10%-30%不等。
例如,歐萊雅旗下的科顏氏和阿瑪尼等品牌在1月初便完成漲價,雅詩蘭黛集團旗下包括雅詩蘭黛、海藍之謎、MAC在內的1500多款產品在2月19日統一漲價,資生堂則發佈公告稱將在4月16日開始對部分產品的價格重新修訂。
除了漲價外,外資美妝品牌的撤櫃潮也正在悄然進行。從去年至今,歐萊雅旗下高端沙龍香氛品牌Atelier Cologne歐瓏在廣州、深圳和武漢等地接連撤櫃,目前僅剩四家正常營業。不僅是歐瓏,IPSA茵芙莎、貝玲妃、露華濃、悅詩風吟和e.l.f等外資品牌,均宣布大面積撤櫃或退出中國市場,而這,或許是中國本土美妝企業突圍的契機。
Clean Beauty Asia(一家幫助品牌進入亞洲市場的機構)的創始人 Allie Rooke 曾表示,中國消費者購買某些產品的頻次仍在降低,並在某些產品類別上開始轉向購買中國本土美妝品牌。《2023年中國化妝品年鑒》也顯示,2023年,中國化妝品市場的國貨規模超過外資品牌,這是國貨品牌在線上、線下渠道首次超過外資品牌。
醫美興起
和日漸成熟的美妝市場相比,醫美市場這個後起之秀則情況特殊。
目前,我國醫美市場規模預計已突破3000億元大關,較上年度增長約15%。據統計,2023年搜索過「醫美整形」相關內容的用戶數超過4300萬,其中,上海、北京、廣州、深圳和成都等城市的用戶最為活躍。
醫美整形用戶以女性為主,尤其是高線城市的年輕用戶。據《小紅書醫美行業2023年年報》的活躍用戶畫像顯示,醫美人群年齡分佈較平均、目前以高線中高消費未婚女性為主,小紅書平台上關於醫美的筆記數量在2023年增長超過60%,累計瀏覽量更是突破百億大關,醫美或成「變美」的新趨勢。
消費的熱情將促進產業的快速成長,近十年,我國醫美相關企業註冊量呈持續正增長態勢。企查查數據顯示,2021年至2023年,我國醫美相關企業註冊量分別為2.88萬家、3.36萬家和4.66萬家,同比增長率分別為206.14%、16.41%和38.61%。
從區域來看,廣東現存1.5萬家醫美相關企業,位居第一。另據美團發佈的《2023年美容美體行業發展報告》,2023年前8個月,美容美體行業開店率為25%,美團平台上的開店率為55.1%,創近5年歷史新高,遠超2019年的16.9%。
此外,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發佈的《2023-2028年醫美行業深度分析及投資戰略研究諮詢報告》,受日益增長的「求美」需求的驅動,2021年中國醫療美容市場規模為1891 億元,同比增長22.1%,預計2030年中國醫美市場規模將達到6382億元。但目前,國內醫美滲透率接近4%,較韓國21%的醫美滲透率、美國16.8%左右的醫美滲透率等,還有較大提升空間。
值得注意的是,醫美服務也正在走向精細化發展階段。有業內人士指出,整個行業在經歷過「以傷殘救治、功能性修復為主」的1.0時代,「滿足基本的美觀需求,以整形外科、皮膚美容、無創注射等大科室劃分機構和醫院」的2.0時代和「項目種類、品牌、價格、服務等綜合因素成為衡量醫美實力的重要判定標準」的3.0時代後,正在向4.0時代邁進。
當前,醫美服務產業發展迅速,但同時也面臨著一些固有挑戰,如專業經驗不足,技術開發較晚,品質差距較大等問題。
四川大學華西口腔醫院醫學美容科主任王航教授指出,目前,中國醫療美容市場主要依賴進口品牌和一些本地品牌的產品,與英國和歐洲等更成熟的市場相比,中國市場上僅註冊了30種透明質酸品牌和4種毒素品牌,他表示,品牌要安全進入市場,必須通過本地的臨床試驗和研發來證明其產品的質量。
同時,中國醫美行業不夠成熟,問題層出。例如,醫美行業本身應該屬於技術行業,但如今卻因為高利潤以及高門檻原因混同社會環境發展成營銷行業,以至於提到醫美行業,人們心中必然會跳出對「缺乏監管」的擔憂。
2月23日晚,央視《焦點訪談》節目曝光了虛假宣傳、誇大效果、誤導消費者等醫美直播亂象。隨後抖音、美團等平台陸續關停醫美直播間。
《焦點訪談》節目中提到,醫美屬於醫療活動,對於醫療範圍內產品,國家法律禁止以各種形式,違規變相發佈醫療、藥店、醫療器械等廣告。可見,醫美行業發展仍需在科學全面的監管下循序漸進。
SFC
本期編輯 鍾海玲 實習生 廖家怡
官宣:0.7%!
突然宣布:停牌!市值曾超400億……
突然宣布:直播帶貨!網友吵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