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衝突兩周年·前瞻 ②| 全球掀起的「去美元化」浪潮能走多遠?

本文作者:中國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 梅新育

毫無疑問,俄烏衝突對全球經濟帶來的最大變化之一,就是引爆了一波蔓延眾多國家的「去美元化」浪潮。

「美元是我們的貨幣,但是你們的問題」(1970年代美國時任財政部長康納利)——即使沒有俄烏衝突,全球眾多國家在近幾年都存在強烈的內在「去美元化」需求,因為在新冠疫情大暴發期間,各國財政貨幣政策「大放水」,必然而來的就是收緊貨幣政策

西方主要中央銀行大幅度收緊貨幣政策通常會給眾多新興市場經濟體帶來國際收支惡化、通貨膨脹猛漲、本幣匯率大幅度貶值等一系列衝擊,進而導致其整個國民經濟顯著下行,這就是俗話說的「老牌發達國家割新興市場經濟體的韭菜」……要走出這種困境,這些受衝擊國家客觀上需要有非西方國家貨幣作為國際貿易計價結算貨幣,從而助力其突破外匯缺口禁錮。

俄烏衝突的爆發,西方陣營對俄羅斯全方位無底線的制裁狂潮,將新冠大流行後這種內在「去美元化」動機進行了強有力地推動,掀起了這波浪潮。

在西方對俄制裁措施中,凍結、沒收俄羅斯國家及其公民海外資產,以及將俄羅斯逐出環球同業銀行金融電訊協會(SWIFT)系統,這兩項堪稱「金融核制裁」的舉動極大損害了國際社會對美元作為國際貨幣安全性的信任,強烈刺激別國尋求以非美元貨幣作為國際貿易支付結算貨幣,建立、擴大非美元貨幣國際儲備,以及加快建設獨立於SWIFT的金融信息傳輸和支付清算系統,即使美國的歐洲盟國也不例外。

俄羅斯身為聯合國安理會「五常」國家和全世界數一數二的核大國,尚且遭受此等待遇,其他絕大多數國家又如何相信自己能夠倖免?又如何不期望努力擺脫這種「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局面?

這種陡然膨脹的需求,又反過來大大增強了非美元貨幣支付結算系統的規模經濟、範圍經濟和運行效率,加快其發展到能夠與美元支付結算體系一較短長的進程。

加之近年經歷的核心貨幣國家一輪又一輪非常規財政貨幣政策,他們曾經自我標榜的一切財政貨幣紀律底線一次又一次遭到踐踏乃至取消,國際上尋求替代體系的動機必然持續大幅度增強。

在世界經濟史上,大規模金融制裁通常會催生新的金融體系;如果在實施金融制裁的霸權國家之外存在經濟、金融實力與金融基礎設施發展已達相當水平的國家,這種替代進程還會加快。

儘管目前「去美元化」浪潮聲勢已經不小,但任何事物都不會是直線發展的,「去美元化」也不例外。

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同樣不可能一蹴而就。去年10月27日,人民銀行發佈2023年人民幣國際化報告。報告指出,2022年以來,人民幣國際化穩中有進,呈現一系列新進展、新變化。跨境人民幣業務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增強,人民幣融資貨幣功能提升,離岸人民幣市場交易更加活躍。

報告顯示,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數據,截至2022年年末,全球央行持有的人民幣儲備規模為2984億美元,佔比2.69%,較2016年人民幣剛加入SDR時提升1.62個百分點,在主要儲備貨幣中排名第五位。據不完全統計,有80多個境外央行或貨幣當局將人民幣納入外匯儲備

下一階段,人民銀行將以市場驅動、企業自主選擇為基礎,有序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在這一過程中,要健全本外幣一體化的跨境資金流動宏觀審慎管理框架,提升開放條件下的風險防控能力,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

儘管「去美元化」浪潮最終目標是替代美元國際儲備貨幣局面,但這個進程註定充滿艱難,新興國際貨幣需要在相當長時期內保持對美歐西方儲備貨幣發行國的貿易順差,才能保持市場對這種新興國際貨幣的信心;為此,在一定時期內,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美元儲備又是必然的,這就是「去美元化」的辯證法。

編輯 彭疆 責編 鄧旆光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