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3日,廣東省十四屆人大二次會議開幕,省長王偉中作政府工作報告。報告指出,2023年廣東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3.57萬億元、增長4.8%,是全國首個突破13萬億元的省份,總量連續35年居全國首位。
這一成就,是2023年廣東堅持把高質量發展作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奮進之路,落實「1310」新航標的量化成果。
作為工業增加值佔全國八分之一、擁有全部31個製造業大類且其中15個規模居全國第一的經濟大省,廣東成為全國第一個地區生產總值突破13萬億元的省份,且總量連續35年居全國首位,是廣東省多年以來的深厚積累,也是廣東在各方面獲得的第一的集合。
企業,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市場載體。在「量」方面,廣東的經營主體突破1800萬戶,全年凈增172.8萬戶,經營主體數量全國第一;其中,企業達780萬戶、佔全國七分之一,企業數量為全國第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超7.1萬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量亦為全國第一。
在「質」方面,實施「大企業」培優增效行動,累計培育國家級製造業單項冠軍132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528家,高新技術企業超7.5萬家,居全國第一;19家企業進入世界500強,a股上市公司總量、新增境內外上市公司數量均居全國第一;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釋放強大動能,有效註冊商標量居全國首位;推進教育強省、科技創新強省、人才強省建設,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發明專利有效量、pct國際專利申請量全國第一,全省研發人員數量全國第一……
廣東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堅決扛起「經濟大省要真正挑起大梁」的責任,底氣不僅是個別城市的突出,也來源於區域發展的協調。區域創新綜合能力連續7年全國第一的背後,是全省研發經費支出約4600億元、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3.39%的努力之下,「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群連續4年被世界知識產權組織評為全球創新指數第二名的積累;是除了省會廣州經濟總量突破3萬億元之外,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4.7萬億元、增長5.8%,深圳成為廣東第二個萬億元消費城市;也是進出口頂住壓力、逆勢實現正增長。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突破4萬億元、增長4.4%,工業投資連續36個月保持兩位數增長,佛山成為廣東第二個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突破3萬億元的城市。
高科技產業是高質量發展的必要抓手,但不是廣東的惟一倚仗,廣東的新能源汽車年產量、跨境電商進出口總額、網上零售額、水產種苗產量及水產品總產量、海洋生產總值,以及農產品進出口總額,均為全國第一。在文旅領域,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接待遊客數量及旅遊總收入全國第一,且為國家級文化產業示範園區;能源與生態方面,lng單一燃料動力、船舶運力規模全國第一,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額全國第一,組建全國唯一國家地方共建新型儲能創新中心;政務服務方面,省級政府一體化政務服務能力全國第一。
2024年,廣東將縱深推進新階段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無論是深中通道、琶洲港澳客運碼頭與港珠澳大橋等基礎設施的「硬聯通」,還是「數字灣區」建設、粵港跨境通辦、灣區標準與人才簽注等規則機制的「軟聯通」;廣東還將紮實推進橫琴、南沙、前海等重大合作平台建設,並不斷探索廣東自貿試驗區作為我國對接國際高標準推進制度型開放的6個試點區域之一的可能性,繼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在新的一年裡,廣東將發揮一貫的務實本色,繼續探索高質量發展的實現路徑。
作為全國首個gdp突破13萬億元的省份,廣東只有拋卻守成心態,擁抱創新創造精神,才能繼續激發改革、開放、創新三大動力,「再造一個新廣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