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赴港投保熱潮不減:香港保險Q3數據再創新高

在2023年的第三季度,香港保險業監管局官方網站發佈了香港保險市場的新投保保單數據。需要注意的是,這些數據不包括續費,只涉及新投保的保單。在此之前,香港保險市場一直備受關注,尤其是在內地消費者中,赴港投保的熱潮持續升溫。然而,這項最新的數據可能會對市場產生一定的影響。

香港保險業監管局官網網址:https://www.ia.org.hk

在2023年的前三季度,內地消費者赴港投保的保費總額達到了468億港元,同比增長了4576%。預計2023年全年的新造業務保費規模將超過2018年和2017年同期水平,有望創下歷史新高。總體來看,前三季度全港新單保費為1463億港元,較2022年同期的1118億港元,同比增長了31%。在2023年的前三季度,內地訪客赴港投保的新單總保費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2023年的前三季度,香港保險市場迎來了內地訪客投保的巨大熱潮。第一季度的保費總額為96億港元,第二季度迅速攀升至223億港元,儘管第三季度略有下降,降至150億港元,但相較於第二季度仍下降了32%。今年前三季度,內地訪客新單保費總額達到了驚人的468億港元,已經超過了2019年全年的水平(434億港元)。這一數據引人注目,揭示了內地訪客對香港保險市場的濃厚興趣和強烈需求。


根據公布的數據,我們可以看出,內地訪客對香港保險市場的熱情持續上升,這主要得益於終身壽險和危疾保障需求的大幅增長。在所有新單保單中,終身壽險和危疾保障的佔比達到了88%,其中終身壽險佔比54%,危疾保障佔比34%。這表明,內地訪客在選擇香港保險產品時,更加關注壽險和疾病保障類產品。這種趨勢反映出內地訪客對保險保障需求的多樣化,也為香港保險市場提供了新的發展契機。

通過觀察數據,我們可以發現,在內地客戶的保費構成中,終身壽險佔據了主導地位,佔比達到79.96%。儲蓄險緊隨其後,佔比為10.86%。相比之下,年金險和重疾險的佔比相對較低,分別為3.12%和2.91%。這表明,在內地客戶中,終身壽險和儲蓄險較為受歡迎,而年金險和重疾險的市場需求相對較小。全港新保單1、全港新單總保費的數據也呈現出類似的趨勢。

在2023年的前三季度,全港新單保費總額達到了1463億港元。香港居民投保了849億港元,非香港居民投保了614億港元。與2022年同期的1118億港元相比,新單保費總額同比上升了31%。這意味着,在2023年前三季度,香港保險市場的新單保費呈現出強勁的增長勢頭。全港新單保費總額的提高,反映出保險需求的逐步回升,也為香港保險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2023年的前三季度,全港新單數量統計顯示,保單總數達到70.3萬張。其中,香港居民投保546,347張,非香港居民投保157,058張。與2022年同期相比,保單數量減少了13.7%,從81.5萬張降至70.3萬張。這一數據表明,雖然整體保單數量有所下降,但內地客戶的件均保費卻有所上升。這種現象可能意味着保險市場的需求結構正在發生變化,更高價值的保險產品受到了更多客戶的青睞。


投保渠道分析


1、5個投保渠道的保費金額


在本年度,各類保險投保渠道的保費統計數據顯示:通過代理渠道投保的保費總額為365億港元,銀行渠道投保的保費為632億港元,經紀渠道投保的保費為437億港元,直接渠道投保的保費為29億港元,其他渠道投保的保費僅為0.0002億港元。綜合計算各個渠道的保費,本年度全港總投保保費達到1,463億港元。值得注意的是,經紀渠道在本年度的保費貢獻再次超過了代理渠道。這意味着經紀渠道在保險市場的影響力日益增強,成為了保險行業的重要力量。

在本年度,各類保險投保渠道的保單數量統計如下:通過代理渠道投保的保單總數為462,979份,通過銀行渠道投保的保單總數為124,165份,通過經紀渠道投保的保單總數為66,153份,通過直接渠道投保的保單總數為50,097份,通過其他渠道投保的保單總數僅為11份。綜合各個渠道的保單數量,本年度全港總計投保保單達到703,405份。這些數據反映了保險市場的多元化發展趨勢,各個渠道在保險銷售中都發揮着重要作用。


投保貨幣分析1、不同貨幣的保單保費

本年度,保單保費總額達到1,463億港元,具體來說,港元保單保費為206億港元,人民幣保單保費為86億港元,美元保單保費為1,164億港元,其他貨幣保費為7億港元。在所有保單中,美元保單佔據絕大多數,佔比高達79.56%。港元作為香港本土貨幣,在香港本土客戶中較為常見。而人民幣在其他貨幣中較為受歡迎,佔比達到5.8%。這些數據反映了香港保險市場的多元化和國際化特點,各種貨幣在保險業務中均佔有一定比重。


在本年度,各類貨幣保單數量如下:港元保單數量為276,056份,人民幣保單數量為29,383份,美元保單數量高達395,935份,其他貨幣保單數量為2,031份。綜合計算,總保單數量為703,405份。這些數據展示了保險市場貨幣種類的多樣性,其中美元保單佔據主導地位。港元、人民幣和其他貨幣在不同程度上參與了保險業務。

保險公司排名分析1、香港壽險公司保費排名

依據總保費收入(包括一次性支付和年度化保費)來看,在個人新單業務領域,排名前五的保險公司分別為滙豐人壽、友邦、宏利、富通和保誠。頭部效應顯著,市場前15位的保險公司佔據了97.9%的份額。這種現象表明,大型保險公司在新單業務領域具有較高的競爭優勢。

·按標準保費收入(整付*10%+年度化保費)排名前5的公司分別為滙豐人壽、友邦、保誠、中銀人壽和中國人壽(海外)。


在香港壽險公司經紀業務方面,富通、宏利和友邦在新單總保費收入排名中名列前三。富通的表現尤為出色,新單總保費收入佔比達到31.9%,幾乎佔據市場的三分之一,比第二名宏利高出近一倍。因此,可以說富通在經紀業務新單總保費收入方面已經遠遠領先於其他競爭對手,處於無可匹敵的地位。


按標準保費收入(整付*10%+年度化保費),排名前三的是友邦、富通和中銀人壽。


在2023年前三季度,香港保險公司的繳費結構分析顯示,按照保費規模計算,整付保單佔據最大比例(49.40%),其次是繳費期限小於5年的保單(24.32%),再次是繳費期限在5年至10年的保單(21.42%)。而按照保單數量計算,25年期限的保單最多(32.37%),其次是繳費期限小於5年的保單(22.35%),再次是繳費期限在10年至25年的保單(20.70%)。這些數據符合人們的傳統認知,即整付保費的單均保費較高,而內地客戶更傾向於選擇5年期限的保單。


各家保險公司銷售渠道結構分析:

經紀業務:富通、富衛、太壽香港、永明、萬通較多;

代理業務:友邦、宏利、保誠、安盛較多;

銀行渠道:滙豐人壽、中國人壽海外、恒生保險、中銀人壽較多。


整體而言,三者結構都較為均衡的公司有:友邦、宏利、保誠、富衛


滙豐及恒生銀行為主,中銀人壽、中國人壽銀行佔比同樣較大,富通經紀業務為主,安盛經紀和代理各近一半。



總結1、香港保險市場在內地客戶中的熱度持續上升,前三季度保費已經超過了2019年全年的水平。2017年至2019年,內地客戶在香港的新單保費收入連續三年超過400億港元,2019年達到最高點434億港元。今年前三季度已經超過400億港元,已經超過了疫情前的水平。

2、 內地客戶在香港新單保費的佔比有所提升,疫情前為四分之一,而今年前三季度已達三分之一。2019年內地客戶貢獻了434億港元,佔全港新單保費的25%;而今年前三季度內地客戶貢獻了468億,佔全港新單保費的32%。

3、富通、安盛、保誠、友邦、萬通等保險公司的增長表現顯著。·按照總保費收入,富通同比增長了261.9%,萬通同比增長了113.4%,安盛同比增長了113%;·按照標準保費收入,保誠同比增長了331.8%,安盛同比增長了256%,友邦同比增長了202.8%。深入探討內地客戶熱衷於購買香港保險的根本原因,可以發現這依然是人們對於資產保值增值、財富安全傳承以及未知風險防範的內在需求。尤其自今年下半年開始,由於內地投資市場的不景氣,包括財富公司暴雷、城投債展期以及銀行存款利率大幅下降等因素,使得不少中高凈值人群傾向於到香港進行資產配置。他們迫切需要開展全球資產配置,以確保財富的穩定增長和有效傳承。

香港保險市場在近年來持續吸引着越來越多的內地客戶,這主要得益於其穩定的業績表現和較高的收益率。此外,隨着我國中高端人群從創富階段邁向財富守護和增值階段,他們對資產保值、增值和安全傳承的需求日益增長。購買香港保險不僅能滿足這些需求,還能確保資產的安全性和私密性,實現風險隔離,防範政治和經濟波動。這些因素共同推動了香港保險業的熱銷和大規模銷售。來到2023年12月,各家保險公司紛紛推出優惠活動,以期在年底之際進一步提升銷售業績。儘管市場競爭激烈,但香港保險市場的火熱現象依然持續,顯示出其強大的吸引力和活力。總之,香港保險業的發展勢頭迅猛,為消費者提供了豐富的選擇和優質的服務。



在今年12月,香港保險的保證預繳收益約為5%。如果你選擇5年交的分紅險,那麼你將能至少鎖定未來4-5年的高美元利息。隨着年末臨近,美聯儲加息接近尾聲,美元定存利息逐漸下降,然而香港保險公司依然保持5%的預繳優惠,顯得誠意十足。值得一提的是,儘管已過去三年,內地消費者對香港保險的投保熱情依然不減。在這2023年的最後一個月份,趁着投保和預繳優惠利率的契機,大家不妨抓緊行動,為自己和家人投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