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行業債務蔓延,碧桂園成為最新受害者!

碧桂園債務危機蔓延!房企困局浮出水面,房地產行業陷入紛亂!

近日,頗受矚目的房地產企業碧桂園公布了一則令人關注的公告,宣布無法償還一筆總額為4.7億港元的債務到期款項。此外,碧桂園還透露預計無法按期履行所有境外債務的償付義務,包括美元債券的償付義務。為了解決這一狀況,碧桂園已聘請了中國國際金融香港證券有限公司和華利安諾基(中國)有限公司作為財務顧問,並由盛德律師事務所擔任法律顧問,以評估公司的資本結構和流動性狀況,並制定解決方案。

首先引人矚目的是,擁有1.62萬億元總資產和2544億元凈資產的碧桂園,竟然因為4.7億港元的債務無法如期支付,這確實令人意外。然而,我們應該意識到這個數字只佔據了碧桂園總資產的0.03%和凈資產的0.18%。這種小額債務引發的問題,是否涉及到了其他更為複雜的因素?

其次,不僅僅是這一筆債務無法償還,碧桂園也表示無法按時履行其他境外債務的償付義務。有報道指出,碧桂園早在前段時間對兩筆在新加坡掛牌的債券利息支付未能按時完成,這引發了相關債權人的擔憂。值得注意的是,債權人在碧桂園請求下給予了30天的寬限期。然而,這次寬限期無法解決問題,碧桂園的離岸債務可能再次違約。

此外,碧桂園也加入了一系列遭遇債務危機的房地產企業的行列,如華夏幸福恆大融創禹洲集團和中南建設等。這些企業選擇宣布債務重組,實際上是意味着它們處於一種無法償還債務的困境。事實上,海外債務較國內債務更為複雜,往往先遭受到衝擊。這是一個冒險的選擇,但對於碧桂園和其他企業來說,或許是當前情勢下相對較好的解決方案。

總結來看,房地產行業的問題正在逐漸浮出水面,碧桂園的債務危機僅僅是其中的一部分。儘管這次公告引起了廣泛的關注,但我們仍需繼續關注整個行業的動向,以便更好地了解其可能帶來的影響和變化。

碧桂園:從優等生到躺平,如何面對現實?

在過去被譽為房地產優等生的碧桂園,如今也加入了攤牌躺平的大軍。為什麼這樣一個備受媒體推崇的房企,也選擇了這樣的策略呢?

首先,碧桂園清醒地認識到,無論怎樣努力,僅靠銷售收入無法償還債務。最近的公告顯示,碧桂園的銷售額連續數月下降,銷售金額逐漸減小,企業面臨嚴重的資金壓力。在2023年1-9月期間,碧桂園的權益銷售金額同比下降43.9%,較2021年同期下降65.4%。單是9月份的銷售額為61.7億元,連續第六個月環比下降,並同比下降80.7%。銷售收入是房企現金流的主要來源,而碧桂園這樣的銷售下滑勢頭使得其無法支付利息和借款本息。考慮到碧桂園的巨額債務,其利息收入比已經達到崩盤風險的閾值。因此,面對這樣的現實,碧桂園選擇了躺平。

其次,碧桂園意識到承擔巨大債務和保證項目的交付已經成為了致命的壓力。碧桂園目前有3121個在建項目,遠超其他房企。按照每年平均三年的樓房完工時間計算,碧桂園每年需要交付約21.7萬套房屋,投入868億元的建築成本。這個數字幾乎接近了其9月銷售收入的20%。考慮到其各種支出,如辦公費用、員工工資和稅收等,以及借款和債券的利息,碧桂園面臨巨大的壓力。為了應對這種壓力,他們選擇了面對現實。

最後,碧桂園意識到巨額債務已經無法還清。根據2022年年報顯示,碧桂園的總負債達到14349億元,資產負債率看似只有82.3%。然而,其中貸款僅占負債總額的四分之一。企業一年內到期的債務近3600億,應付賬款則高達2809億。特別是面臨到期無法拖延處理的95億美元債務,使碧桂園承受巨大的壓力。以目前每月不到70億元的銷售收入和凈虧損情況來看,碧桂園無法償還2024年到期的9.65億美元債。眼下,債務的壓力已經無法繼續忍受,因此債務重組和躺平成為了碧桂園的選擇。

房地產債務危機:曾經的房產巨頭們面臨挑戰

房地產行業的債務問題在近期突然出現,令人猝不及防。一些知名房企先後宣布債務違約,其中恆大並非第一家,而碧桂園也不會是最後一家。這一連串的債務風暴引發了人們對於整個房地產行業的擔憂。

不久前,華夏幸福、融創中國、禹洲集團以及中南建設等公司紛紛宣布啟動海外債務重組計劃,涉及數十億美元的債務。而在最新的消息中,碧桂園也加入了這一行列,宣布啟動涉及總額達95億美元的境外債務重組計劃。這些債務違約的房企中,碧桂園只是其中之一,並非最後一個。

與此同時,一些房企高管也面臨了法律問題。恆大集團主席許家印因涉嫌違法犯罪而被採取強制措施,但他並不是唯一一個受到法律制裁的人。

房地產債務危機的背後,還有着刑事犯罪問題。許家印的案例只是其中之一。近日,杭州市餘杭區法院向陽光城集團主席林騰蛟、西安雅迪置業法定代表人掏永紅等被執行人出具了拘留決定書,涉及票據追索權糾紛案件和拒不申報財產問題。

不僅如此,整個房地產行業的債務問題也日益嚴重。由於銷售收入持續下降,流動性趨於枯竭,房企面臨著越來越高的風險。數據顯示,今年1月至8月全國商品房銷售額同比下降3.2%,TOP100房企銷售總額同比下降8.6%。儘管政府推出了一系列刺激房市的政策,但銷售額仍在下降,表現出市場需求的明顯萎縮。

對於房地產市場的萎縮,不能簡單歸因於「等政策式的需求延滯」,而是房地產需求的枯竭。在過去30年的大躍進之後,人口規模逐漸下降,人均房產擁有量已超過發達國家平均水平,個人收入債務率也已超過發達國家的水平。這些因素決定了房地產需求已經見頂,未來的需求將持續減少。因此,即使房地產市場可能企穩發展,也難以回到5年前、10年前那種黃金時代的水平。

房地產行業的債務危機和市場萎縮問題,無疑給整個行業敲響了警鐘。作為曾經的房產巨頭,他們需要重新審視自身的經營模式和發展策略,以適應新的市場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