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基金經理的最新動向總是備受市場關注。9月28日晚間,中歐基金節前連發三條基金經理變更公告,其中包括明星基金經理葛蘭、周蔚文。
根據公告,葛蘭卸任中歐研究精選和中歐阿爾法基金經理,前者由此前共同擔任基金經理的盧純青獨立管理,後者將由基金經理彭煒接手。數據顯示,今年二季度末,葛蘭管理的5隻產品總規模合計為766.88億元,卸任後其管理的3隻產品規模仍達669.01億元。
同日「減負」的還有明星基金經理周蔚文。他卸任的中歐洞見此前也是「雙基金經理共管」模式,繼任者為此前共同擔任基金經理的代雲鋒。周蔚文的管理規模也將從529.41億元縮至503.94億元。
據記者了解,上述兩名基金經理卸任後,仍將專註於其餘在管產品的投資管理。那麼,基金經理「減負」意味着什麼?
「基金經理卸任部分產品是很常見的情況,規模較大的基金經理卸任部分產品後能減輕一些壓力,將更多的精力放在投研上,也可以給年輕基金經理更多的機會。」一位業內人士說,有些基金經理會選擇主動降低資產管理規模。
另一方面,公募行業也有「以老帶新」的情況,即新任基金經理與資深基金經理共同管理產品,待新人成熟後再獨自管理。「有些基金經理卸任合管產品,有可能是按照『以老帶新』培養的結果。」該公募人士表示,這種情況下,基金經理卸任的並非代表作,手上仍有規模不小的產品。
今年以來,已有多位百億級別的基金經理邁出「減負」步伐,他們大多是各家基金公司的「頭牌」選手。例如,馮明遠、蕭楠、蔡嵩松、謝治宇等人,相繼在年內「放權」,將名下部分基金交由他人單獨管理。據不完全統計,年內已有超過10位百億基金經理公告「瘦身」。
以「網紅」基金經理蔡嵩松為例。他在今年5月和7月先後卸任諾安創新驅動混合和諾安優化配置混合,前者由基金經理鄧心怡、左少逸接任,後者則交由基金經理劉慧影管理。數據顯示,這兩隻產品當時的規模分別為12.57億元,2.99億元,相較於蔡嵩松在卸任前的330餘億元(截至2023年1季度末)的總管理規模而言佔比不大。
一位卸任部分產品的權益類基金經理此前也對記者稱,管理的產品數量太多,產品同質化都在所難免。在市場震蕩期,將會面臨較大的業績壓力。
在業內人士看來,明星基金「減負」反映出行業發展的積極信號,公募基金行業「去明星化」已漸成趨勢。「現在已經不允許造星式的宣傳了。這兩年也可以看到,各家基金公司宣傳上在不斷弱化明星基金經理這一個人形象,取而代之的是投研平台、投研團隊這樣的整體品牌。」一位基金公司渠道人士說。
證監會此前在《關於加快推進公募基金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中也提出,在全面強化專業能力建設方面,提出着力提升投研核心能力,引導基金管理人構建團隊化、平台化、一體化的投研體系,扭轉過度依賴「明星基金經理」的發展模式。
與此同時,基金經理隊伍也在持續擴容,從外部引入優秀人才或是內部培養基金經理,越來越多的「新生代」基金經理走向台前。據記者觀察,這些「新面孔」的基金經理之路,不少正是與資深的基金經理共同管理產品開始,經過半年或是一年「鍛煉」且表現不錯的話再獨立管理基金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