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發展調研行)集齊「核風光儲」 山東威海不斷提升經濟「含綠量」

  中新網威海7月30日電 (記者 李欣 謝藝觀)「威海目前是山東省唯一一個在新能源產業集齊了『核風光儲』的地級市。」威海市委副秘書長、市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工作指揮部辦公室主任谷衍寧介紹說,新能源為威海的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綠色動力」,「綠色製造」在不斷提升威海經濟的「含綠量」。

  近年來,威海聚焦八大產業集群、十條產業鏈,加快傳統產業綠色化高端化發展,推進生物醫藥高性能複合材料等新興產業規模化集群化發展。「十四五」期間,威海規劃建設的清潔能源裝機容量超過1800萬千瓦,屆時市域全社會用電量可100%由清潔電力供應。

  同時,威海在海洋碳匯研究、碳匯漁業、海草床修復等領域的經驗做法也走在全國前列,出台了全國首個藍碳經濟發展行動方案,成立中國第一個海洋負排放研究中心。到2025年底,威海的藍碳經濟體系將基本建立,藍碳經濟在全市海洋經濟佔比也將超過30%。

  從手工作坊到現代化醫療器械產業集群

  「打造現代化的醫療器械產業集群,既要依託龐大的生產體系,更要不斷引入創新要素。」威高集團總裁龍經表示,多年來,威高集團充分發揮鏈主企業優勢,強鏈、延鏈、補鏈,始終把科技創新放在第一位,大力研發行業細分領域產品,攻克難題。

  威高集團堅持大投入研發,並以每年20%速度遞增,其中近年重點用於遠程醫療手術機械人、質譜儀、生物疫苗等400多個高技術研發項目。據龍經介紹,該集團打造的全省首個技術領先的mRNA疫苗技術平台,填補了山東省疫苗產業空白;還先後研發了留置針、血液凈化、骨科、預灌封注射器等產品,打造了國產第一品牌。

  今年2月14日,中國首例「量子遠程手術」在山東順利實施。隨着位於威高集團「妙手」手術機械人的主手操作臂順利連接並帶動位於青島青大附院手術室里的從手操作臂,這場跨越260公里進行的手術開啟了遠程手術的新天地。

  「這款手術機械人由威高集團自主研發。威高集團逐年加大科研投入,今年將投入13億元(人民幣,下同)專項研發基金,開展先進醫用材料關鍵技術、4臂機械人、內窺鏡等重大項目攻關,不斷提升企業國際競爭力。」龍經表示,多年來,威高研發的高端產品,在全球醫療器械前15大細分市場中已進入11個領域。

  打造高水平綠色節能的船舶製造基地

  「我們的客戶群包括瑞典 Stena集團、芬蘭Finnlines公司、法國Brittany Ferry、丹麥DFDS公司、加拿大Ma-rine Atlantic等全球知名船舶航運公司。」招商局金陵船舶(威海)有限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鄭和輝介紹說:「公司目前手持造船訂單25艘,生產任務排至2027年。」

  招商局金陵船舶(威海)有限公司佔有陸域面積140萬平米,可使用海域面積165萬平米,碼頭岸線2841米;有5萬噸級船台1座,10萬噸級船塢2座,配套800噸、400噸龍門吊等設施,主要從事大中型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設計、製造和維修改裝業務。

  「我們造船產品主要包括客滾船滾裝船、特種工程船、海工平台等。目前,出口歐洲和北美的高端客滾船交付量、在手訂單量在全球細分市場中保持領先地位。」鄭和輝表示,為全方位推進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工作,公司建設分佈式屋頂光伏電站,採用清潔能源,平均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為7600噸,節約標準煤2700噸,節約電費約212萬元。

圖為,招商局金陵船舶(威海)有限公司航拍圖。威海宣傳部供圖

  招商局金陵船舶(威海)有限公司還改造了分佈式智慧空壓站,優化壓縮空氣供氣系統,採用兩台永磁變頻雙級壓縮螺桿空壓機,有效解決壓縮空氣風壓損耗大的問題,全年可減排二氧化碳671噸,節省用電75.9萬kWh,折標煤250.5噸,並加大VOCs無組織排放治理。

  數字化賦能傳統服裝外貿企業蝶變

  「藉助大數據標準化數字平台以及3D、虛擬現實等技術,設計師在設計服裝的同時,完成面料、輔料等選擇,還能根據客戶要求隨時調整服裝顏色、細節等,把數字化樣品快速發送到大洋彼岸的企業進入生產環節。」威海迪尚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迪尚」)副總經理朱洪韜說,通過數字技術,公司實現了從來料加工向自主設計製造、再到數字化設計製造的轉型,整合全球500多家品牌公司、3000多名設計師、4000多家面輔料供應商,新產品研發周期平均縮短2/3,每年生產品牌服裝1億件套。

圖為,威海迪尚集團。 威海宣傳部供圖

  朱洪韜說,近年來,迪尚集團突破為國外品牌做代工的傳統經營模式,着力推動主營業務向設計、品牌等價值鏈中高端延伸,ODM(自主研發設計製造)業務占出口額95%。公司在米蘭、巴黎等設立設計公司和設計師工作室,吸引設計人才近3000名,在中國、緬甸孟加拉國等地設立11大生產基地,在歐美日韓等國成立20多個公司和辦事處,貿易業務直達零售終端,並打造了中國服裝設計創新中心。

  「四港聯動」深耕韓國市場

  早在2018年,威海與韓國仁川就創新實施「四港聯動」,這既是中韓地方經濟合作的創新之舉,也是威海邁向國際化發展進程的重要一步。

  「『四港聯動』的最終目的,是把威海打造成東北亞區域的物流交通樞紐。」威海中韓自貿區地方經濟合作促進中心副主任夏志成表示,威海原本是陸路交通的末梢,但劣勢中也蘊藏着優勢。隨着「四港聯動」、中歐中亞中蒙鐵路班列常態化運營、「海鐵公」多式聯運等工作的持續推進,威海已經構建起東接日韓、西連歐亞的東西互聯互通的國際物流大通道

  近幾年,惠普、軟銀等24家世界500強企業在威海設立外資企業,馬夸特、歐喜貝卡爾特等一大批全球行業領軍企業在威海發展。2022年,威海全市實際利用外資10.77億美元,與RCEP成員國進出口1083.3億元,佔比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