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業化幾十年的發展,造就了如今世界第一的製造業規模,目前中國製造業增加值佔全球的30%,超過美國、日本、德國的製造業總和,這是中國製造業的基礎和底氣。
但是,中國製造的問題在於「大而不強」,規模很大,幾乎涉及所有工業部門,中國很多細分工業部門的產量都達到了世界第一,但是短板在高端製造領域,高端製造業需要長時間的科研投入和攻堅克難,難度非常大。
不過,我國產業轉型升級布局多年,如今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中國汽車工業開始崛起了,中國向高端製造產業成功發起了一波衝擊。
根據我國乘聯會發佈的數據,今年一季度,中國汽車出口達到106.9萬輛,增長54%,而同期日本汽車出口量為104.7萬輛,這意味中國已經超過日本,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出口國。
不得不說,中國汽車出口增長太快了!
2022年中國汽車出口突破300萬輛,一舉超過德國,成為全球第二大汽車出口國,那麼今年超過日本是大概率事件,沒想到只用了3個月,中國汽車出口就反超了日本。
今年一季度,中國汽車出口已經突破100萬輛,全年突破400萬輛已成定局,至於500萬輛的目標能否完成,要看下半年的出口表現,總的來說還是有希望的。
中國汽車工業究竟靠什麼成功崛起?如果把時間線放到10年前,那時中國汽車市場還是合資車企的天下,德系、日系、美系、韓系佔據了大部分市場,國產汽車不足以匹敵。
尤其是在燃油車時代,以底盤、發動機和變速箱為主的「三大件」基本上都是外國車企的技術,國內車企很難拿得出可以媲美的技術,而且還有專利限制,所以消費者在選擇汽車時往往首選合資車。
這就導致國產汽車長期處於劣勢地位,沒有核心優勢就難以實現更高的銷量和市場佔有率。
不過,中國汽車工業成功找到了突破口——新能源汽車,既然傳統的燃油車我們已經落後於人,那麼就換個賽道實現「換道超車」,這一次,中國賭對了!
憑藉這些年對新能源汽車的政策補貼,國內新能源汽車如雨後春筍般大量湧現,而且在核心技術領域實現國產化,為了倒逼國內新能源廠商的進步,我國引進特斯拉,進一步刺激了國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
短短几年過去了,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已經佔全球的60%,一騎絕塵,處於絕對領先地位。今年1-4月,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34.8萬輛,增長1.7倍,其中,4月份新能源汽車出口10萬輛,同比大漲840%,新能源汽車成為拉動汽車出口的重要力量。
在國內眾多新能源車企中,比亞迪脫穎而出,2022年銷量達到186萬輛,反超大眾、豐田,成為國內汽車市場銷量冠軍,這是中國車企首次成為國內銷量第一名,同時比亞迪還成為了全球新能源汽車領域的銷量冠軍,超過特斯拉。
在全球新能源動力電池領域,第一名是中國的寧德時代,第二名是比亞迪,日本松下和韓國LG的市佔率都低於中國企業。
特別感慨的是,中國汽車工業真正邁出了跨越式的第一步,汽車出口成為世界第一,這意味着中國汽車產業崛起有很大希望。規模已經起來,接下來要提升利潤水平、品牌效應,重點開拓國際市場,中國汽車產業未來的前景不可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