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匯點訊 「近十年來,我與江蘇的交集越來越深。」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工業過程模擬與優化研究所所長余艾冰教授談起與江蘇的淵源,感觸良多,他走過了江蘇多個城市,觸摸到了江蘇近年來的飛速發展的脈搏。自2014年擔任澳大利亞蒙納士大學副校長兼蘇州校區校長以來,他親眼見證了「東南大學-蒙納士大學蘇州聯合研究生院暨聯合研究院」乃至江蘇產業發展一步步成長的足跡。
「顆粒研究是我一生的追求。」顆粒科學是余艾冰一直堅守的一畝「科學田」。他解釋,70%左右的工業成品和中間產品都是以顆粒形態存在的,顆粒材料是除水之外,人類處理研究最多的材料類型。「顆粒系統在其性質、操控其行為方面的任何微小改進,都能帶來不可估量的經濟效益。」
余艾冰在江蘇播散下的顆粒科學「種子」,已經枝繁葉茂。他告訴記者,澳大利亞蒙納士大學和東南大學已經攜手共建了5個研究中心,大多數與顆粒科學有關。他進一步舉例,能源與環境、先進材料與製備,先進計算與顆粒科學密切相關,智慧城市、生命科學與之也有一定聯繫。
不僅顆粒科學的「種子」在江蘇生根發芽,產業化的枝丫也在各方協同的「春風裡」四處舒展生長。余艾冰認為,江蘇擁有非常廣闊的顆粒科學應用場景,例如化工、冶金、礦物加工,以及食品加工、能源環境、材料和醫藥領域,都與跟顆粒科學息息相關。他介紹,目前已有兩所新型產學研研發機構開出「春之花」,其中一個是位於南京浦口的流程工業智能化研究院,另外一個是在蘇州與江蘇產研院合建的工業過程模擬優化研究所。經過幾年努力,研究所已經進行了高爐煉鐵、選煤工藝流程、醫藥乾粉吸入技術、薄膜精細噴塗設備等成果的落地轉化,為江蘇產業轉型升級加入「催化劑」。
「我們已經取得了一定的典型科學成果,開發了許多流程工業應用軟件,而目前我們要做的是讓建立研究院在江蘇乃至全國獲得更長遠的發展,在工業上解決更多問題。」余艾冰談起未來,躊躇滿懷。「結合『雙碳』戰略,繼續推進產業化發展,也要在高端人才培養上下力氣。」
作為江蘇發展大會的常客,對此次會議,他仍有着較強的「新鮮感」。他說,非常高興能看到會議再次重啟,也期待通過會議推動江蘇未來產學研合作更上一層樓。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張宣 程曉琳
圖 受訪本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