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本周市場一覽
本周指數各大指數低開高走,最終上證收漲1.76%,深證收漲2.89%,創業板指收漲3.20%結束周線3連陰,滬深300指數收漲2.52%。
板塊方面,漲幅榜是旅遊(17.26%)、酒店餐飲(11.39%)、多元金融(8.33%)、釀酒(7.91%),跌幅榜是船舶(-2.87%)、煤炭(-1.62%)、電力(-0.82%)。
成交量和資金面上,本周市場日均量能較上周8千億略增至9千億級,北向資金凈流入約229億,融資餘額微幅增長,量能相對比較健康。
消息面上本周就信息量比較大,最重磅的的無疑就是周一證監會對房企股權融資的鬆綁,直接引爆地產周二的行情;另外美聯儲的加息步伐放緩預期也逐漸提高也對市場的溫和起到正面作用;各地不斷優化的防疫政策也刺激了旅遊餐飲業的復蘇預期,特別是廣州的大尺度放開極大的釋放了大家對疫情多點開花的恐慌情緒;周五盤後,滬深交易所制定並發佈新一輪推動提高上市公司質量三年行動計劃工作方案,明確交易所開展工作的時間表、路線圖、任務書,下周低估值板塊預計還會繼續熱鬧;地產大佬周五也現身董事會,重點立下本月30萬套保交樓的目標,給猜忌一天的房地產市場大鬆一口氣……等等
本周的小作文還有新能源車的補貼傳言要延長至2023年,帶動周三汽車板塊的大幅上漲,不管補貼消息是否屬實,購置稅的延遲至2023年已經板上釘釘,可以節省將近10%的購置稅成本,本身已經對新能源車有較大利好。
02 本周基金市場回顧
本周的基金表現無疑是港股配置方向最強,香港恒生指數周漲幅6.27%,恒生科技指數周漲幅10.81%,所以本周混合型基金漲幅前10的漲幅均超10%,其中有7隻的配置均是港股主題,另外三隻泰信行業(包括2隻A和C份額)和華富靈活配置主要是以酒店、旅遊、傳媒配置為主也錄得不錯表現。
過去的11月份,整個恒生指數的漲幅達26.62%,恒生科技指數漲幅33.15%,這個反彈幅度之大,如果能抄到自然能賺嗨,但是別忘了即使經過了11月份的大幅上漲,恆指年內依然至今還-20%,恒生科技指數年初至今還跌31%(年內最高跌幅達52%),特別是幾大權重股騰訊今年最高-55%,至今還-33%,從高點758最高到10月的198塊,跌幅達75%,可謂是腰斬之後再腰斬。
同樣的走勢也複製在美團、阿里等互聯網港股上市巨頭上。
再來看看近1一個月的漲幅榜基金,也是港股配置方向,反彈幅度基本都在20%以上甚至30%,即便如此,年內的跌幅依然還有平均25%左右。
再看看近一個與的跌幅榜,基本是成長賽道,然而即使近一月跌了10%,今年以來的跌幅和反彈了30%的港股配置表現還稍好,目前基本是在-20%左右。
所以不要糾結短期內哪個方向漲幅巨大沒抓住,你要比跌的時候他們可比你慘多了。能隨時切換熱點風格賽道的又有幾個人?從年初的煤炭到3月的地產,再到5月的新能源、軍工,最後是10月這波醫藥,11月的地產和港股,如果從頭到尾都能抓完,那比巴菲特還要巴菲特,收益上已經完全顛覆投資的範疇。
今年的成長賽道,年初後跌到4月底,再大幅反彈到7月,隨後一直陰跌至今,可謂是過山車行情,最後又回到-20%的命運,滬深300今年至今的跌幅也就20%左右。
而要想獲得相對滬深300的超額收益,要麼進行擇時和補倉,要麼就是買對風格切換,比起風格切換的機會把握,擇時和補倉對於普通投資者來說要容易得多,也更具有操作性。
因為對於短期的方向,很難通過現有的信息去判斷,事後反應過來之時好的買點也過去了,而且也不清楚到底是否能持續,追漲殺跌本來就是投資大忌,雖然有時候有一定的命中率,但是這個命中率有多高,試過的人就會知道。
相反擇時或者補倉就顯得更簡單一些,也「無腦」一些,這個邏輯可能更偏向於「國運」或者長期經濟向好的預期,至於是賽道還是傳統,價值還是成長,都不重要,因為經濟本身具有一定的周期性,板塊也會具有輪動性,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再怎麼差的行業也有春天的時候,或者說是短暫的暴力反彈,再好的行業也會高處不勝寒,資本總要褪去,是到此一游還是輪番炒作,或是真正的yyds,這些只有時間能去驗證。
03 每周跟蹤
本周和上周行情又反過來了,上周債市漲股市跌,這周是股市漲債市跌,大組合表現搶眼的是大消費領域和海外越南市場(本周越南兩大指數漲幅近10%)。新能源本周也有所反彈但還不是特彆強勢,主要也是在汽車整車板塊的利好之下驅動。而硅料價格的下調對光伏下游企業來說也是一個比較大的利好。
小組合方面本周相對上周也有一定程度的上漲,成長賽道方面沒那麼明顯,平衡策略和穩健策略表現稍好一些,主要還是得益於這兩個策略中的組合配置有地產、金融和部分港股持倉貢獻。
2022年即將接近尾聲,最後一個月其實對於各大基金的排名衝刺至關重要,雖然現在的市場比較亂不知道又要去拉哪個方向,總體來看其實還是比較迷茫,不管普通投資者也好,基金經理也好,賣方機構也一樣。
到明年,本號也會考慮繼續對跟蹤的產品做一些優化,畢竟跟蹤的品種太多了也寫不過來,將繼續專註於部分成長賽道以及低回撤品種。
明年的市場可能更看好經濟復蘇相關的消費領域,以及大金融這個方向。成長依然有機會,只是得降低些預期。
還是那句老話,看好認準了,堅定拿着就行。
以上基金僅作為跟蹤及分析,不構成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