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外醬油標準不一?海天味業再發聲明否認雙標,行業協會發聲

昨天深夜,海天味業再度發聲稱,產品的內控標準大多高於國標,國內外內控標準一致。相關話題今天登上微博熱搜第一。

中外標準不一?

海天被指使用「海克斯科技」

海天味業近日被多個自媒體爆料——國內售賣的海天醬油含食品添加劑,有一堆化學名詞:谷氨酸鈉三氯蔗糖苯甲酸鈉……而日本售賣的一款海天醬油的標示卻是「乾乾淨淨」,只有水、大豆、食用鹽、砂糖、小麥

由此出現海天醬油國內外產品「雙標」的爭議,將這家醬油龍頭上市公司推向風口浪尖。

9月30日晚間,海天味業官方微博發佈《嚴正聲明》,稱其所有產品都嚴格按照《食品安全法》生產,並且隨時接受國家及各級食品安全主管部門的常態化監督和檢查。此外,所有產品中食品添加劑的使用及其標識均符合我國相關標準法規要求。

但這則聲明並沒有減輕大眾對食品添加劑的焦慮。10月1日,話題「海天味業回應醬油添加劑爭議」登上微博熱搜。國慶期間,「海克斯科技」話題在短視頻平台持續升溫,截至10月5日,已獲得28.4億次播放量,「科技與狠活」則獲得25.4億次播放。

所謂「海克斯科技」,本是遊戲用語,指魔法與科技的融合技術,後延伸到食品領域,多指使用食品添加劑製作的食物。

與此同時,各大社交平台、短視頻平台出現大量排查家庭中使用添加劑的調味品的內容,同時尋找貨架上「0添加」產品的內容也激起大量點贊、轉發。

海天再發聲明否認雙標

國內外醬油內控標準一致

昨天深夜,海天味業官方微博再次發佈聲明稱,食品添加劑廣泛應用於世界各國的食品製造中,世界各國的正規食品企業都會依據法規標準和產品特性,合法合規使用食品添加劑,並且按規定標識清楚。

食品添加劑已成為現代食品工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簡單認為國外產品的食品添加劑少,或者認為有添加劑的產品不好,都是誤解。」

聲明中還指出,「用食品添加劑來誤導消費者認為中國食品比外國食品差,要麼是不明真相,要麼是別有用心。」

今天,中國調味品協會發佈聲明稱:「雙標」的傳言在網上瘋傳,對中國調味品的生產和市場造成了不良影響,將「支持因輿情受到影響的調味品企業依法維權,追究網絡造謠者的法律責任」。協會還強調:因各國的飲食和消費習慣不同,同一類產品的標準要求會有所不同。但是,標準本身並不存在高低之分。

食品添加劑一定有害?

專家發聲

人民日報旗下《健康時報》10月4日發文援引解放軍總醫院第三醫學中心營養科副主任醫師陳巧的說法稱,食品添加劑是把雙刃劍,如果沒有食品添加劑,食物的口感、色澤和保質期都遠不如有添加劑的品種。但陳巧也提醒,加工的熟食和紅肉製品等最好少量食用。

中國農業大學相關人士接受記者採訪時認為,這次輿情事件的核心指向之一,應該是零添加劑的食品是否更健康這一問題。對此,她表示,食品添加劑是現代食品工業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是醬油,其他食品也會適當放入食品添加劑。不能簡單認為有添加劑的產品好或不好。

△B站up主曬出日本海天醬油配料表,無食品添加劑。

實際上,本次輿情發酵,正值海天味業經營壓力相對較大的時間窗。

2022年上半年,海天味業實現營收135.32億元,同比增長9.73%;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33.93億元,同比增加1.21%。雖然從財務表現來看,公司依然是健康穩健,並且體現出較強的抗風險能力,但是公司方面也曾坦言,「目前確實面臨非常大的壓力。」

拆解背後原因,應該與疫情和成本等多因素的影響有關。實際上,去年,海天味業發展就未達到預期目標。公司方面明確,今年公司會持續做好各項工作,應對好當前的外部環境和壓力。

按照此前制定的規劃,海天味業2022年度計劃營業收入目標為280億元,利潤目標為 74.7億元。本次輿情事件,對海天味業業績是否有影響,還有待時間給出答案。

媒體評論:

不能用「合法」兩個字搪塞公眾對食品安全的關切

澎湃新聞熱評指出,的確,海天醬油包裝上所標出的谷氨酸鈉、三氯蔗糖等添加劑是中國境內的合法添加劑。但是,食品企業需要明白,不能用「合法」兩個字搪塞公眾對食品安全的關切,對消費者公平待遇的期待。網友的想法很直白:憑什麼日本消費者能享用的是不含防腐劑的,難道中國人的飲食和消費習慣偏好是含有苯甲酸鈉的調味品?

這需要海天醬油乃至中國調味品協會拿出坦誠的態度來面對公眾質疑,把添加劑的問題從「實然」到「應然」各個層面上講明白,別玩概念,別躲在專業術語後面敷衍消費者。從事實層面上說,出口日本的這一款醬油里到底有沒有添加劑?如果沒有添加,是不是日本標準不允許添加?為什麼日本可以不添加,而中國卻做不到?為什麼形成了兩個「標準」?標準之間到底有沒有「高低之分」?這需要給出令人信服的理由。

要看到,公眾不是人人都有食品、醫學專業背景,但是捍衛「食品安全大如天」的常識是沒錯的,醬油「雙標」問題就是踩在食品安全紅線上。需要企業、行業協會拿出讓人信服的證據做回應,甚至需要職能部門的強勢介入、權威調查。合法只是底線,況且,海天醬油本身就是國家標準的起草單位之一。

當然,也要注意到,一些自媒體為了收割流量,對整個食品工業、合法食品添加劑搞污名化,動輒嘴一撇「高科技搞活」,製造恐慌情緒。不能把嚴肅的食品安全討論簡單化成「有添加劑壞,零添加好」。

△有B站up主指出,日本本土的醬油產品,也有食品添加劑。

上海新聞廣播綜合自:澎湃新聞、證券時報、B站等

責任編輯:沈穎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