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江新區:協同創新 讓「雙城」科創資源互聯互通

在重慶兩江新區,有條路叫「天府路」;四川天府新區有條路叫「兩江路」。目前,「天府路」已經建成,預計不久後將通車。在「天府路」的周邊,重慶交通大學同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以及華東師範大學等知名高校的科研院所聚集,未來還將打造能源中心、科創小鎮、科技展示中心、酒店式公寓等配套設施。

兩江協同創新區。通訊員 劉靖霆 攝

作為兩江新區科技創新重要平台,兩江協同創新區正深入推動科技創新,努力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助力成渝地區加快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創中心。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重慶研究院川渝雙碳技術創新中心正在加快建設,通過引進整合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等優勢資源,布局低碳技術綜合利用、儲能及氫能技術裝備產業化、綠色低碳認證等產業建設,助推西南地區低碳可持續發展。該中心正在落地建設中,項目已開始運作,目前已承接了國家級課題1項,省部級課題1項,合同金額超過1000萬元。

兩江協同創新區。通訊員 藍天 攝

據了解,該中心的運營團隊由上海交通大學重慶研究院和四川研究院共同組建,所服務的對象也包含川渝兩地企業。

以氫能技術及裝備中的儲氫技術為例,有機液態儲氫被看作是頗具前景的氫載體。目前,川渝雙碳技術創新中心自主研發的核心催化劑可適用於-30℃以下環境,氫氣選擇性達到100%,脫氫純度99.99%以上,過程能耗僅為氫液化的60%,目前該技術處於小試階段。

「我們的低碳裝備和產品最終將廣泛應用於電力、航空、化工、城市交通、冶煉、農業等各個行業,幫助生產生活中各個環節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我們將面向全國乃至全球的低碳市場,力爭成為低碳行業市場的龍頭企業。」上海交通大學重慶研究院川渝雙碳技術創新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

據悉,為了響應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戰略,上海交通大學重慶研究院和四川研究院在體制機制上統一設計,協同發展方面統籌部署,目前成效初顯。

比如,上海交大推進中心樂嘉陵院士團隊在重慶和成都分別設立中心,重慶側重航空航天動力研製,成都側重發動機燃燒流動CFD仿真體系建設,共同突破航空航天領域「卡脖子」技術。

目前,推進中心已完成川渝核心團隊搭建與產業化公司設立,並初步完成發動機燃燒流動CFD仿真設計體系搭建。

明月湖環湖步道。

另一方面,北京理工大學重慶創新中心與天原集團宜賓鋰寶新材料有限公司展開合作,雙方充分發揮吳鋒院士團隊在新能源材料方面的技術優勢及人才優勢,利用屬地的區位交通、產業基礎、資本資金等方面的優勢,同時融合天原集團的技術優勢,開展先進正極材料的聯合研究開發,攻克鋰電材料新技術難題,儘快落地研發成果。

據了解,北京理工大學重慶創新中心新材料院士團隊開發出多晶/單晶高鎳正極材料產業化製備技術,採用創新製備及改性工藝開發出高性能多晶/單晶高鎳正極材料及其產業化製備關鍵技術,攻克高鎳材料結構穩定性難題,具有產品性能高、工藝綠色高效、成本低廉等特點,實現新一代長壽命、高容量、低成本正極材料製備技術跨越,顯著提高動力電池安全性和能量密度。

據相關負責人介紹,該項技術已經成功應用於宜賓鋰寶新材料產線,服務川渝雙城經濟圈建設。上述團隊開發的新一代高性能低成本高鎳正極材料產業化製備技術,不僅顯著能提高材料放電容量和循環性能,同時所開發的綠色高效製備工藝及材料低鈷化組分設計,使得材料生產成本降低約25%,顯著提高企業市場競爭力。

這只是兩江新區和天府新區在科技創新方面頻繁互動的一個縮影。據了解,作為承擔國家重大發展和改革開放戰略任務的綜合功能平台,重慶、成都經濟發展的主戰場,重慶兩江新區、四川天府新區聯合成立了協同創新產業旗艦聯盟,共吸引兩大新區共70家企業、高校、科研院所、新型研發機構等加入。

重慶市智能網聯產業創新聯盟也在兩江協同創新區成立,其成員單位包括明月湖協同創新研究院、北京理工大學重慶創新中心、國家技術轉移東部中心、天府國際技術轉移中心、希迪智駕等,旨在聯合開展智能網聯汽車共性關鍵技術的研究和應用,探索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結合、市場化、多元化投融資和成果轉化的有效機制,打造產學研用多贏的科技創新平台。

此外,重慶智能網聯產業創新聯盟重慶智能網聯產業創新聯盟正在與成都新能源汽車產業聯盟開展全方位合作,包括落戶政策互通互惠的協作機制、打通數據庫共享數據集、技術標準提煉和制定、離岸創新中心建設、產業創新基金、打造品牌活動、共建人才培養中心等方面。

下一步,兩江新區將搶抓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戰略機遇,錨定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核心承載區目標,突出產業創新、技術創新、應用創新,發揮科技創新在支撐引領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中的動力源和策源地作用。

上游新聞記者 李舒 實習生 王穎 通訊員 趙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