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業工業數字化轉型,如何破局?

一排排生產線上,名為「高尋」的機械人根據設定好的路線,在車間自主移動進行工作,而名為「高侍」的無人值守機械人和機床配合實現自動運轉,一個車間僅有兩三名工作人員。其中,還有59歲的老師傅。

這是廣州里工實業番禺園區智能工廠的一幕。廣州里工實業有限公司成立於1985年,目前主要業務為研發並製造AIoT人工智能物聯網)裝備,產品包括高侍無人值守機械人、高尋複合自主移動機械人以及邊緣計算設備等。

成立37年來,里工實業在製造業領域不斷摸索,逐漸從一家生產橡膠圈的企業,演變成了一家可以研發和製造自主決策工業機械人的企業。近年來,里工實業開啟了工業「智造」的新探索,着手研發機械人,逐步實現生產方式的智能化和管理方式的數字化。

作為製造業和數字經濟大省,廣東通過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催生了產業化數字化大潮,在珠三角,面對普遍面臨的招工難、用工荒難題,越來越多的企業意識到,數字化轉型成為重要的破局路徑。

里工實業數字化轉型的經驗,或可為更多中小型製造業企業提供參考範本。

產線員工流失率從65%到5%

今年59歲的韋師傅是里工實業生產車間的一名機器管理師。韋師傅曾在傳統的手工車間工作多年,六年前來到了里工實業,到數控車間當上了機械人管理師。

當上機械人管理師後,韋師傅的收入有了顯著的提升,數字化轉型給他帶來了更多的驚喜。在傳統手工車間,他要徒手把零件放進機床加工,不僅效率低下,人也又臟又累。韋師傅感慨道:「以後離了機械人還真不行,不但效率提高了,產品殘次率也下降了。」

招工難、用工荒一直是傳統製造業面臨的普遍難題。人社部數據顯示,2021年四季度全國「最缺工」的100個職業排行中,有43個是「生產製造及有關人員」。預計至2025年,中國製造業十大重點領域人才缺口將近3000萬人,缺口率高達48%。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有代表呼籲,「鼓勵年輕人少送外賣多進工廠」。

對於製造業人人員的流失,里工實業的總裁李衛銃深有感觸。「現在製造業人員流失越來越多,進入製造業的人卻越來越少,有些職業技術學院甚至取消了數控專業,因為招不到學生。」

「無論你的設備多貴,產品有多好,沒人生產是沒用的。」深陷招工難、用工荒困境的里工實業,從2016年開始自主研發、生產工業機械人。這一舉措,大大減輕了產線負擔,解放了工人雙手。

產線的智能化在提升產效的同時,也給業務和組織管理帶來了全新的挑戰。由於業務的定製化屬性,里工實業時常要面臨來自不同行業、不同類別的非標準化定製需求。

對此,里工實業的管理層開始在管理和組織架構上下功夫。2020年,里工實業開始啟用釘釘,將組織管理相關的審核流程統一搬到了線上。

過去,每台設備都需要配置專屬點檢表,記錄其運行狀態,員工需要每天到每台設備前記錄點檢數據。而且,產線的數據反饋8個小時才刷新一次。

里工實業使用釘釘開發的低代碼產品「宜搭」自行搭建了MES系統(生產管理系統),生產的各個環節都可以在平台上一目了然,讓工程師能夠快速排查出異常情況。生產數據每天刷新次數超過200次。

自從使用機械人和數字化轉型以後,里工實業的人員流失率從5年前的65%降至5%。里工實業總裁李衛銃表示,使用機械人和數字化轉型,不是為了取代人,而是為了更好地留住人。

目前,里工實業有219名員工,產線員工的佔比不到一半,一年要向客戶交付價值1億元的產品。公司通過機械人與數字化的結合應用,推動產能增加了35%。減少的產線工人,有一部分轉崗到了機械人工程師崗,數字化的推進也帶來了新的崗位。

關鍵在於打通數據鏈條

「確定性」,是李衛銃談及數字化最深刻的體會。從事人工智能物聯網裝備研發及製造,里工實業對數字化的需求格外迫切。「不只是產線的自動化,更需要生態鏈的智能協同。」李衛銃說,「作為一個製造業企業,數字化的關鍵是通過數據預測整個生產情況,讓我們知道哪些資源用對了,有哪些資源用錯了地方,並把這些糾正過來,保證生產效率最大化。」

在不斷實踐中,李衛銃意識到,工業化的本質是製造能力的數字化。「使用機械人之後,我們解決了勞動問題,卻沒有很好地解決後續數據分析處理的問題。」比如數控機床使用多年後,本身就積累了一些數據,但是在很多傳統工業企業里,這些數據並沒有幫當做一個有效的資源被提煉和分析出來。

隨着近些年工業互聯和數字化轉型概念的火熱,除了里工實業這種傳統製造業以外,不少互聯網大廠也紛紛布局相關業務,其中較為普遍的是為工業企業提供軟件和「雲」服務。

工業領域的企業用戶對於數據的敏感度很高。然而,在產業生態中,數據往往承載着商業秘密,上下游的競合關係更為複雜,因此數據如何使用是個關鍵的問題。工業企業和數據服務商之間的「信任度」過低也成為雙方互相觸達的壁壘。

對製造業廠商來說,企業的數據屬於商業機密,不會輕易透露。而從互聯網大廠的角度,拿到相關數據需要經過現場調研,成本過高。再者,非工業產業的資深從業者,也很難看得出某些數據背後的含義,無法精準識別出有效數據。

里工實業首席運營官黃元園表示,要做好產業互聯網,首先是數據驅動,其次,則需要很強的工業知識,對產業還有工藝等相關知識的理解。

中國工業互聯網研究院廣東分院院長黃啟陽表示,工業互聯網的核心應用就是要把數據打通,但是很多傳統工廠在進行數字化轉型的時候,分別找不同的供應商提供不同的服務,各供應商之間存在壁壘,對後續一系列的應用造成很大的障礙。

中小企業如何搭上數字工業化轉型的「快車」?

在疫情持續影響下,企業的不確定性壓力增加。與大企業相比,中小企業普遍存在規模小、抗風險能力弱、自有資金不足、社會融資困難等問題,更容易受衝擊。

在2021年第27屆亞太經合組織APEC)成員中小企業部長視頻會議上,APEC部長們一致認為,數字化是經濟復蘇的重要推動因素,採用數字化的手段和工具已不再只是解決問題的可選項,而是必要項。

作為一家定製化、柔性化、離散型的生產製造企業,里工實業一直以來都維持着小批量生產的模式。其業務涵蓋汽車、航天等領域。2021年,企業產值達到1.1億元。據悉,里工實業每年的研發投入達1000萬元,佔比15%。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現存的中小企業中,有實力每年能拿出1000萬作研發投入的並不多見。種種限制之下,很多企業陷入不想轉、不敢轉、不能轉的困局。

「一方面,生產設備比較貴,一台進口設備的價格可能高達幾百萬人民幣,中小企業可能用不起。希望可以進一步實現國產化,把成本降下來。」李衛銃認為,對中小企業來講,數字化是一個一把手工程,需要自上而下去推動。「如果能夠有一些服務商,它可以提供更多廉價的數字化方案,企業先通過簡單的軟件實現部分數字化,也是可行的。」

從現階段來看,製造業要轉型升級,更需要的是一線科研人員。今年以來,不少互聯網大廠裁員,這對於里工實業之類的製造業企業來說,無疑是個「撿漏」的好機會。

除了企業本身,政府在其中發揮的作用不可忽視。

今年印發的《「十四五」促進中小企業發展規劃》明確提出,將實施中小企業數字化促進工程,加快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步伐。

黃啟陽表示,中小企業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要把政府的公共服務平台運用起來,如廣州的人工智能公共算力中心,能夠為企業提供一些GPU等。

近期,廣東省科技廳聯合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印發了《關於加快構建廣東省戰略性產業集群創新體系 支撐產業集群高質量發展的通知》,提出加大產業集群企業培育力度,強化「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科技領軍企業」科技型企業梯次培育機制,建立完善具有生態主導力的產業鏈「鏈主」企業、龍頭企業、單項冠軍企業、專精特新企業等優質企業梯度培育體系。(本文首發鈦媒體APP,作者 | 鍾廣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