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計劃3-5年培育1萬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新型實體企業助推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夏旭田 北京報道 9月8日下午,在「培育新型實體企業,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內部研討會」上,工信部中小企業發展促進中心副主任羅俊章指出,目前工信部已經培育了三批4762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並計劃在3-5年內培育1萬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培育10萬家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通過中小企業「雙創」帶動孵化100萬家創新型中小企業。從今年開始,中央財政將累計安排100億元以上獎補資金,分三批重點支持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他指出,中國正在湧現出一批深度紮根實體經濟、服務實體經濟的數字經濟企業,形成新型實體企業,後者將助推中小企業實現數字化轉型。

圖:「培育新型實體企業,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內部研討會」 21世紀經濟報道夏旭田拍攝

上述研討會上,羅俊章表示,中國市場主體1.46億,其中規上工業企業不過40多萬,中小企業多達4000多萬。近年來,中國持續推進「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培養,「今年已經是第三批了,也是最多的,第一批297家,去年第二批是1500多家,今年是2730家,總共是4762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帶動各地培育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4萬多家,入庫培育的企業11萬多家。」

他介紹,工信部計劃在3-5年內培育1000家製造業單項冠軍,1萬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培育10萬家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通過中小企業「雙創」帶動孵化100萬家創新型中小企業,通過「百十萬千」梯度培育的體系,引導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發展之路,不斷做優、做強,催生一批掌握獨門絕技的補短板、鍛長板的單項冠軍或者配套專家企業。

他介紹,根據其對中小企業開展的調查,當前中小企業在發展過程在資金、人才、市場和信息等方面仍存在一系列困難。中小企業普遍存在創新能力不足、留不住人才、融資難、轉型升級難等問題。

「資本的無序擴張和平台抽成、推介費高企,對中小企業來說也產生了非常大的壓力,加上今年原材料價格上漲,出口企業海運費大增,人工成本也在增長,中小企業壓力更大了。」羅俊章稱。

同時,他也指出,近來來中國正在湧現出一批深度紮根實體經濟、服務實體經濟的數字經濟企業,形成新型實體企業,這些企業可以通過數字化等手段,帶動中小企業與大型企業融通發展。

「比如工信部中小企業發展促進中心聯合京東發佈的『滿天星計劃』,通過降成本、拓銷路、人才培養等多種手段,可以助推中小企業與大型企業融通發展。」

他介紹,下一步工信部在推進中小企業發展方面將採取六項措施。

一是健全政策體系。中小企業發展方面,中國已經制定了《中小企業促進法》,各地將根據《中小企業促進法》制定當地的條例;針對中小企業被拖欠賬款的問題,下一步將認真落實《中小企業賬款支付條例》,此外,中國還將推動《關於促進中小企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關於健全支持中小企業發展制度的若干意見》的落地。

二是進一步完善服務體系建設。羅俊章介紹,目前每個省、各個地市都有中小企業服務中心,全國有近兩千家事業單位,這些服務機構要有標準,下一步工信部中小企業發展促進中心將制定中小企業質量服務標準,提升中小企業服務的質量。

三是優化中小企業發展環境。對於大型企業資本無序擴張、平台抽成高企等問題,要加大監管的力度,要注意政策落地的「最後一公里」,關注中小企業的獲得感。

四是進一步緩解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金融機構都有對中小企業進行貸款優惠的任務,但實際上執行起來難度比較大。下一步可以考慮通過供應鏈金融,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比如,大企業在供應鏈上可以和銀行合作,前者了解供應鏈上中小企業的實際經營情況,可以通過數字化手段,推動中小企業融通發展。」

五是進一步促進中小企業的創新發展。通過「百十萬千」梯度培育的體系,引導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發展之路,他介紹,從今年開始,中央財政將累計安排100億元以上獎補資金分三批重點支持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原來說的是1000家左右,現在數量提升了,第一批是700多家,第二、三批都是六七百家,總共近2000家。」

六是進一步推動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目前一些發達地區,比如浙江將數字化轉型作為全省的『一號工程』,我們要更加關注中小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問題,中小企業在數字化轉型方面投入還不夠,在這方面,京東等新型實體企業在幫助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上可以發揮更大的作用。」羅俊章說。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