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果冉多
編輯 | 果冉多
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註文獻來源及截圖,請知悉。
7月已至,一場看不見硝煙的「全球關稅倒計時」也進入了最後一周的衝刺,可就在各國還在精打細算「最後8天」該如何布局之時。
特朗普卻突然來了個急轉彎:他沒有再延長「關稅暫停期」的打算了,意思就是告訴其他國家,要是還執意不和美國達成協議的話,那可就都要「自己承擔後果」了。
這不是特朗普第一次「翻臉比翻書還快」,也絕不會是最後一次,但這一次的變臉,偏偏發生在「全球90天關稅暫停期」即將到期的節點上,在這其中唯一不用擔心的,居然是中國。
特朗普改口,全球緊張
如果說6月下旬特朗普還在對外扔出模糊信號,想通過「拖」來讓各方自亂陣腳,那麼到了6月29日,他的表態就不再含糊了:「如果到了7月9日還沒和美國達成協議的話,那該加稅就加稅。」
這話一出,最先感到慌張的應該就是歐盟和日本了,要知道,從4月以來,美國對這些老牌盟友加征了20%至46%的差異化關稅。
雖然隨後在4月9日開啟了為期90天的暫停期,暫時壓住了火頭,但這場暫緩只是「臨時休戰」,並非真正的和解。
歐盟還在幻想「跨大西洋夥伴關係」能救他們一命,日本則更願意相信「印太同盟」的旗幟下,美國不會對盟友下狠手,可特朗普誰也沒有提供「優待」。
不過中美之間的協議是另起爐灶了,5月12日,日內瓦的雙邊談判敲定了新的暫停機制,明確美中各自暫停加征24%的附加關稅,為期90天,直至8月中旬。
這個另起爐灶也不是說我們對於美國來說有多特別,而是特朗普不得不承認的現實妥協,面對中國保留的對等反制能力,美方知道,若貿然撕毀協議,迎來的將不僅是關稅的全面反撲,還有全球供應鏈的系統性震蕩。
特朗普心中清楚,中國不是不能碰,而是代價太高,這與他對歐盟和日本的態度形成鮮明對比,歐盟雖然嘴硬,但缺乏有效反制機制。
日本更是處於被動位置,早已被美國的安全綁架架得動彈不得,再看越南、印度,雖然在供應鏈替代中嘗到甜頭,但面對美方的打壓,幾乎毫無還手之力。
財政黑洞,逼出真面目
特朗普這一連串反常操作,其核心其實並不在貿易,而在財政,「大而美法案」正是他謀求連任的最大籌碼之一。
這份法案表面上是延續2017年的減稅紅利,實則是赤裸裸的選票工程,削減6000億美元的社會福利,增加僑匯稅、永久化資本利得減免,這些都將掏空聯邦財政。
那赤字怎麼辦?加稅!不是對內加稅,而是對外徵收關稅,用「別人的錢」補「自己的窟窿」,這就是特朗普的算盤。
如果特朗普真的一刀切把中國也拉下水,美國通脹勢必再度飆升,企業成本再度炸裂,年中選情恐怕會被一鍋端。
財長貝森特6月初還在放風說「可以酌情延長暫停期」,到了月底卻突然改口稱「即使談判積極,也不排除加稅」。
為什麼會有這番態度轉變?很簡單,美國國內財政壓力在飆升,民主黨在參議院的阻擊越來越強硬,「大而美法案」遲遲過不了,特朗普急了。
此時不加稅,更待何時?可問題是,這種「以盟友為代價」的財政博弈,正在將美國拖入一個外交孤立的泥潭。
不僅僅是關稅那麼簡單
如果7月9日暫停期到期,美國真的恢復對歐盟、日本、越南等國的加稅,對全球供應鏈的衝擊將是全方位的。
首先受到衝擊的將是汽車和半導體板塊,歐洲車企對美出口將面臨至少20%的成本上升,日韓芯片企業則可能被迫轉向東南亞或中國市場尋求緩衝。
而越南的紡織、電子組裝產業鏈,靠着「中美脫鉤空檔期」剛剛起勢,又可能因美國重稅而跌入低谷。
但最尷尬的是,這一切的始作俑者——特朗普,居然還在口頭上宣稱這是「為了保護美國工人」。
可實際上,吃虧的往往是美國消費者,6月末,美國核心PCE通脹已逼近3%,市場對「二次通脹」的擔憂迅速升溫。
如果再加上關稅這把火,物價上漲幾乎難以避免,不少經濟學家預測,若7月後全面恢復關稅,美國年內通脹可能突破5.6%,而普通家庭的稅負將平均增加近3000美元。
中美之間雖然暫時停火,但日內瓦協議之下潛藏的博弈遠未結束,技術出口、稀土控制、芯片製造能力……這些才是中美真正的戰略分水嶺。
中國保留稀土出口管制權,美國則死守半導體戰略壁壘,彼此都明白,關稅只是表面,核心競爭早已轉入更深層的技術與規則之爭。
而這也是為什麼,特朗普雖然嘴上對中國不再「加碼」,但私下卻在推動新的「綠色關稅」框架,試圖以碳排放標準為由,限制中國產品的出口。
從表面看,特朗普的「不再延期」似乎是給了中國一個喘息的機會,可實際上,這只是他為自己財政與選舉的妥協找的借口。
而那些幻想靠「特朗普善意」換來暫停期的國家,註定要為自己的天真買單,這不是特朗普的反覆,這是特朗普的策略。
他用一次「突然改口」,再次將世界拉入不確定的深淵,而接下來的每一步棋,仍將圍繞他那張永遠不透明的算盤展開。
信息來源:特朗普稱不打算延長7月9日關稅期限 新浪財經2025-06-30 00:39遼寧
耗時16小時「讀文件」 「大而美」法案為何久拖不決 國際在線2025-06-30 14:52